日本訂單“苛刻”,鞋企要提升管理
【中國鞋網-行業動態】不久前,晉江外貿鞋企Y(以下簡稱“Y鞋企”)的李廠長婉拒了老東家待遇優厚的續約,堅定地轉移了自己的發展陣地,進入另外一家內銷鞋企當廠長。由此帶來的轉變是,Y鞋企一線員工全部作鳥獸散,僅剩下3個新聘進來的生產管理干部與老板尷尬地當著“光桿司令”。
“Y鞋企一直都在做外貿,我在那里管理了2年多的工廠,真是太麻煩了。接的全都是日本的訂單,企業利潤是很高,但客商對于產品的要求也高了許多。”在解釋自己的跳槽原因時,李廠長如是說。
為什么業內公認利潤較高的日本單會讓員工如此排斥,從而由想象中的“香餑餑”變成了燙手的“熱山芋”?是企業生產研發能力的不足,或者是管理能力上有缺失?針對上述問題,記者日前走訪了行業當中幾家企業。
“苛刻”的日本訂單
在李廠長看來,日本訂單雖然利潤高,但是要求也更為嚴格。這種嚴格要求,在本土企業看來甚至有些苛刻。
業內人士透露,日本客商的訂單不像歐美等地的訂單,產品的出廠檢測不是抽樣檢測而全是逐雙檢測,代加工企業為日本客商生產的產品最高的出廠率也就80%多,其余都得當次品處理。“這樣一來,雖然利潤高,但是與被打回來的產品一對沖,其實利潤也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么多。”李廠長介紹說。
實際獲得的利潤并不高,然而生產過程還更麻煩。“你能想象一個車間就有六七個他們的QC(即質檢員)在里面走來走去盯著工人生產嗎?我們的工人不僅要面對自己廠里QC的檢測,還要時刻接受外來QC的各種返工要求。有時候甚至只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他們都會現場要求工人馬上返工。工人如果沒有馬上返工,他們就會將產品拆掉,讓工人重新再做一遍。”李廠長苦惱地向記者表示。
“我們是從前年開始就不再接日本訂單了。不到實在沒有訂單接的地步,沒有多少企業愿意接日本訂單。”晉江某知名鞋企董事副總經理林先生向記者表示,很多接日本訂單的企業甚至碰到過由于出口到日本的鞋子出現了問題,日本客商要求返工的現象。“這對企業主來說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沒辦法,合同既然已經簽訂,就只能按照合同上的條款去做,把需要重新加工涉及的工人空運到日本臨時返工。這樣一來,就更讓企業主對日本訂單產生排斥,工人就更不必說了。”
管理提升是王道
高利潤的日本訂單,對企業來說究竟是餡餅還是陷阱?事實上,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日本訂單雖然難做,但是如果企業自身生產管理水平跟得上、能夠按照合同簽訂的條款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日本訂單還是值得接的。
記者后來了解到,Y鞋企之所以會出現工人們一個個都不愿意返廠的現象,是因為該企業只接日本訂單,但是企業內部的生產管理水平又跟不上日本客商的要求,使得工人產生了負面情緒。在現場,記者看到,該鞋企的生產廠房與企業主的另外一個機械配件廠的生產廠房相鄰,共用一個通道,兩種產品出出入入的難免有接觸,因而,每次到成品鞋出廠檢測時,總會因為產品上有很多金屬元素而被退回來。這讓工人們更加憤慨:明明不是生產環節出錯,等到最后產品質檢不過關,返工時累死累活的還是工人。
對于日本訂單的高利潤空間,李廠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并沒有否認。不過他也表示,如果企業的生產管理水平跟不上,不僅這種高利潤要打折扣,而且會在生產環節給工人帶來額外的負擔。“利潤高是老板個人的事情。出現了返工的現象,工人多付出了勞動,卻沒有辦法獲得更高的薪資,工人們自然不愿意。歸根到底還是生產管理環節的問題,如果能夠一次性完工,那么工人們也就沒有那么多意見了。”
記者了解到,雖然日本客商要求嚴格,但是在晉江仍然有一些外貿企業只接日本訂單。“從規模上來說,這些企業或許大小不一,但無一例外的,這些企業在生產管理環節上都有自己的獨到做法,或是實行精益管理,或者是采取其他方法。”供職于晉江另一家鞋企的梅先生表示。
- 上一篇:鞋類舒適性得到定義
- 下一篇:零售連鎖數智化啟程 指標平臺+智能分析重塑業務洞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