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農村“人才市場” 緩解“就業難”問題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把增加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為全體勞動者創造公平的就業機會,五年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一些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認為,如果把就業問題和發展農村結合起來研究,可以考慮出臺鼓勵和扶持政策,鼓勵畢業大學生和新生代農民工到農村創業、就業。
大學畢業生和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遭遇就業困境
全國人大代表俞學文關注到,現在每年有超過700萬的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而其中大多數都是農村走出來的新生代農民,他們選擇留在城市不愿回農村,愿意作為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發展。這一矛盾在現在和今后一個時期內都將存在。另一方面,高校畢業生的理論素養較高,但走出校園后與社會接觸少,實踐能力上有所欠缺;而農村則擁有最廣闊的實踐空間,但缺少有知識、有抱負立志的年輕人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
此外,“國家戶籍政策鼓勵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但新生代農民工全都擠入城市,不僅加重了城市的承載能力,而且造成了大量農村土地拋荒,對農村發展非常不利。”俞學文代表說。
全國人大代表、寧波滕頭村黨委書記傅企平表示,黨中央、國務院對青年創業就業工作高度重視,2008年以來先后出臺《關于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等,目前全國已有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在內超過23個省(市)出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文件。但在鼓勵高校畢業生及新生代農民工在農村創業方面,尚未有相關針對性的文件出臺。
“回村創業”遭遇政策瓶頸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將安排9884.5億元,比上年增加1304.8億元,不但要增加對農民的生產補貼,還要在農民專業組織合作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方面加大投入。“如果說傳統農業需要傳統的農民,那新形勢下的‘三農’發展必須引入有知識、有文化的新型勞動力、農業人才。”傅企平代表說。
一些代表建議,為了加快實現農業科技機械現代化,各相關職能部門應聯動引導、幫扶,有效支撐起高校畢業生及新生代農民工在農業農村的就業創業實踐,培養一批“觀念新、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能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可以讓他們去承包大量的田地進行創業,牽頭創辦合作社等為農村農業發展做些貢獻。一方面可以創造他們自己的人生價值,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國農業經營主體和縣鄉企業的科技創新、科技應用、科技服務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助力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代表們提到,目前的戶籍政策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這種發展,很大部分農村青年為了教育問題把戶口從農村遷到了城鎮,高校畢業后要再想遷回農村、特別是離城市或城鎮相對較近的農村就極為困難,部分地方甚至已“一刀切”,對“非轉農”一律停止。
應采取措施提高“回村創業”積極性
俞學文等代表建議,政府應盡快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對高校畢業生及新生代農民工在農村創業的現狀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并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政策措施來引導幫助大學生在農村創業。建議在全國范圍內出臺第一個關于支持高校畢業生及新生代農民工在農村創業的文件,采取多項措施提高“回村創業”的積極性。
首先,對于回村創業遭遇的“戶籍瓶頸”,代表們建議應該要有針對性、有選擇性、有指標性地放寬對人才回村戶籍遷移制度,讓農村真正接收一批“觀念新、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能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讓其可以以農場的性質、合作社的性質創辦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
其次,“鼓勵高校畢業生及新生代農民工回農村創業,可參照農業反補貼的辦法,加大對在農業生產領域創業的高校畢業生的財政補貼力度”,俞學文代表說,政府可設立用于貸款貼息、創業培訓和融資擔保的專項扶持基金,在貸款、資金和支農項目安排等方面上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對引進高校畢業生及新生代農民工創業就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場等經營實體給予一定的政策鼓勵。
第三,針對當地經濟主導產業和高校畢業生及新生代農民工在農業生產領域創業所進入的主流行業,由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和農業部門牽頭組織著名企業家、相關專家學者、當地特色產業技術人員及創業之星等代表成立青年創業導師團,為在農業農村創業的人才提供免費培訓,以分行業的政策咨詢、業務指導、現身說法、定期見面或通信聯絡等方式,量身打造進行全方位的項目論證、業務管理咨詢、決策參考、融資指導和成長診斷等跟蹤服務項目,著力解決其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引導其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有效降低創業風險,提升創業實效。
第四,完備對人才在農村創業的保障。建議整合各職能部門涉及農業生產領域就業創業的相關信息,建立信息發布平臺,向返鄉創業的人才公布各項行政審批、核準、備案事項和辦事指南,及時提供法律、法規、政策和各類市場信息;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建立返鄉創業項目庫,讓政策的效用發揮得更加到位。人事等相關職能部門要在戶籍管理、勞動關系形式、社會保險繳納和保險關系接續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人事勞動保障代理服務;財政、建設等部門要牽頭開展為返鄉創業人才提供廉租房等政策。
第五,發揮典型案例的帶動作用。鼓勵人才去農村創業就業,要從學生關注起。要讓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大學、職業高中等這些學校,讓更多的從事農業事業的優秀典范走進學校,對學生現身說法,用自身案例去引導他們,樹立他們到農村去扎根、去創業的信心。(來源:中國數控機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