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鞋服建設讓淮口破蛹化蝶
【中國鞋網-鞋業新聞】在廣東工作10多年后的劉守明回到家鄉成都市金堂縣淮口,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淮口與沿海地區工業園區起步的時候差不多了。”現在,劉守明擔任天地福制鞋廠的行政主管。這個廠就坐落在成都市金堂縣淮口工業園區,與其毗鄰的還有好幾家制鞋企業。
2004年,淮口僅有城市人口1.8萬人,城區面積1.5平方公里,到2010年,城區人口已經達到6.5萬人,城區面積則擴大到將近10平方公里。按照規劃,2020年,淮口將成為20萬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
淮口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正是中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的典型縮影。
尋找產業支撐
淮口鎮是在2004年開始被全國關注的。
“2004年以前,淮口還是傳統意義上的商業集貿大鎮,主導產業還是農業,與其他鄉鎮沒有什么區別的普通鎮。”淮口鎮黨委書記任時伯介紹說,2005年,淮口鎮的工商各稅收入僅2000萬元,當時的城市面貌更是“臟亂差”。倍感壓力的淮口如何尋找突破,改變落后局面?
任時伯說,成南高速、成達鐵路都經過淮口,這里又處于沱江上游,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因此具有發展工業的基本條件。當時他們考察了江浙一帶,比如浙江紹興、福建石獅等地,選擇了紡織印染產業,因為本地有成都市屬國企成都紡織二廠,并且成南紡織產業鏈中,獨缺印染。
2004年,3平方公里的紡織印染園區開始建設。第一家企業民康印染投資5000萬元,隨后川棉印染也進入淮口,拉開了淮口工業建設的序幕。“然而,規模始終做不大,沒辦法和紹興等地比。目前,在運行的印染紡織企業只有6家。”
隨后成都市又進行產業布局調整,將武侯區的中國女鞋之都調整為“一都兩園”,其中一個產業園就在淮口。“考慮到金堂是勞務輸出大縣,有利于解決本地農民就近就業。”任時伯說。金堂縣常年在外務工人員有18萬人,而且大多選擇在省外務工。
2008年,天地福投資3500元在淮口投資建廠,現在已經建成兩條生產線,生產能力已經達到百萬雙,未來還計劃再建5條生產線。與之毗鄰的還有幾家制鞋廠,目前在這里已經形成5000人左右的工業園區。
2009年,成都規劃“一區一主業”,在淮口打造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包括節能環保設備制造,節能環保產品制造和循環利用。“我們主導產業經歷三次轉型,也從找企業發展到選企業。”任時伯說。
工業化帶動城鎮化
產業投資過來,帶來了幾萬工人進入。一些在外務工人員也回流家鄉,在淮口就業、創業。作為區域中心鎮,淮口也吸引周邊農民進入,周邊幾個鎮都是特色鎮,三溪的臍橙,趙家的食用菌,農民收入較高,他們很多也選擇在淮口落戶。
“我們全鎮有25個村和社區,只有8個山區村沒有進城。‘十二五’末將達到中等城市。”任時伯介紹說。
淮口的發展帶來商鋪的興旺,商鋪一開盤就全部售完,某商鋪開盤前準備開6000~8000元/平方米,結果賣到8000~1.1萬元/平方米。
淮口鎮也聚集了10多家房地產開發商。最近新開的樓盤售價已達2800~3000元/平方米。買房人主要是周邊農民,外出打工回來的,還有一些投資企業為中高層管理人員購買的。
“以前鎮上只有農業銀行[0.00 0.00%]分理處,現在好幾家銀行已經進入,農行分理處主任介紹,2008年,該分理處存款余額為2億元,2010年,就達到了12億元。這讓大家都很吃驚。”任時伯說。
任時伯分析居民存款增加的原因:第一是征地補償,去年全鎮征地補償投入3億元;第二,務工收入增加,原來工人只有20元一天,現在已經達到80元一天,有技術的工人已經達到150元一天。
大量人口的進入,增加了公共服務配套、教育醫療設施、商業設施建設的需求。淮口第一家商務酒店將投入運營,而第一個四星級酒店也將在今年開工。包括幼兒園、三甲醫院、中學技校、影院劇場等設施也在加快建設。
城鎮大規模擴張,如何管理是對當地政府一個重大的考驗。2007年年底,淮口城鎮化管理方案出臺,成立了41個人的綜合執法大隊;2008年,在此基礎上,正式成立城管分局、建設分局、規劃分局、交巡警中隊,正式進行城市化管理體制。
“農民變市民、市民變文明市民,這是兩個質的飛躍。軟環境建設真是頗費心機。”任時伯對這幾年的城市管理感觸良多。這將成為未來淮口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
“鎮級市”建設
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后強表示,中國許多問題的根源在于城鎮化落后于工業化。加快“鎮級市”建設是解決這個難題的現實選擇,也是應對未來5年中國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的歷史性巨變的有力舉措。
“鎮級市”的本質是縣轄市,核心是以一個城市的標準來建設和管理一個鎮,關鍵在擴權強鎮推進新型城市化。
2010年2月,溫州市委領導提出要將樂清市柳市鎮等5個強鎮建設成鎮級市,第一次將“鎮級市”這一新名詞推入公眾視野。隨后,浙江、山東、湖北等地積極開展建立鎮級市的試點工作。
有關專家預言:未來40年,我國的城市數量將比現在多出10倍,由665個增加到至少7000個,“鎮級市”將成為其中主流趨勢,屆時我國將出現數千個鎮級市。
建設“鎮級市”將是推進城鄉統籌的有效途徑。成都有學者稱,這是當地在城鄉統籌實踐中“就地城鎮化”的方式之一。建成鎮級市可以引導農村人口向鎮集聚,促進農民低門檻就近轉移,而且能更加有效地服務和帶動新農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