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鞋業構筑獨特人才戰略
【中國鞋網-品牌觀察】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人才流動成為一種最大的資本流動,世界各國幾乎都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來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吸引。人才爭奪正成為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誰能在這個戰場上取得勝利,誰就能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居于領跑地位。
企業人才戰略是國家人才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企業培養人才或吸引留住人才,既是對企業的貢獻,也是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雙星集團超前認識到企業人才戰略的重要性,除了其已有品牌優勢和地理優勢吸引人才之外,還有其獨特的人才戰略。
“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
30多年來,雙星始終堅持人本管理,把強化員工素質,特別是強化管理人員、領導干部的素質作為雙星發展的重中之重,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是雙星人在市場商戰中自我培養、強化市場意識、增強“雙星精神”的有效方法,是雙星人鮮明的性格特征和永不滿足、不斷前進的永恒動力。
人性化管理是雙星集團崇尚并堅持的管理。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雙星集團總裁汪海就提出“人是興廠之本,管理以人為主”的企業管理理念,大力推行“家庭化、軍事化”的親情管理,在全國率先實行了讓員工在中秋等民間節日放半天假、對有貢獻的員工獎勵彩電、向過生日的員工贈送生日蛋糕、組織外出旅游、開展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等。雙星認為,只有企業關心愛護員工,員工才能更好地熱愛企業,企業也才能有凝聚力。只有廣大員工能夠千方百計為企業發展獻計獻策,企業才能不斷發展前進。
雙星各單位還以人性化管理來充分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如,雙星魯中公司推出了半成品飯菜服務措施、組織開展“星級廚師”大比武,在車間設立了小藥箱、免費為員工服務;雙星機械總公司在橡機和環保公司建立了配套齊全的餐廳,在安裝噴漆、特鐵造型工序建立澡堂,并利用電話溝通與上門走訪形式,把思想工作做到員工家里;雙星鞋業工業園為員工建起第二棟帶有地暖、配套設施齊全的溫馨公寓大樓;雙星海江公司等單位都由后勤、警衛等人員打熱水送車間、送宿舍,并開辟電影放映室,把供暖設備移植到包裝生產線;雙星東風輪胎總公司邀請先進員工家屬來公司參觀、座談,等等。尊重、愛護、體貼“家庭”中的成員,大大增強了雙星的親和力和向心力。
雙星親情化管理,使員工對企業產生了“家”的歸屬感,達到了員工“招得來、留得住、用得好、干得久”,較好地增強了企業凝聚力和員工戰斗力。
打破傳統出身觀念和等級觀念
為“農民工”正名為“雙星員工”和善待“農民工”是雙星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一個突出特征,也是人性化管理的又一重要表現。
隨著“出城、下鄉、上山”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自1992年雙星就遠赴沂蒙老區投資建起十幾個生產廠,大量的“農民工”成為雙星的主要生產力量。雙星開始嘗試推倒老國有企業落后人事制度的“墻”,用汪海的話說:“所有雙星員工都是合同工,沒有‘農民工’和‘正式工’之說,全部是‘雙星員工’,員工在哪個崗位,就拿哪個崗位的崗位工資。”
汪海表示,把農村青年培養成新時代的產業工人,是企業需要付出大量心智和財力才能做到的大學問。受生活環境、知識水平、業務技能等多方面限制,剛進企業的農民青年“不敢動、不敢說、不敢想、不敢問、不敢干”,制約了工作水平和整體素質的提升。針對這些問題,雙星一方面大力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為他們解除后顧之憂;另一方面持之以恒地開展培訓,快速提升他們的管理、技術水平和整體素質。
雙星想方設法改善農村員工的工作環境。現在,雙星旗下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建起了閱覽室、圖書館、網吧、話吧、籃球場等生活娛樂設施;雙星各單位建起了“夫妻房”,雙星鞋業工業園等單位為解決雙職工后顧之憂,都建起了“雙星幼兒園”;而隨著員工收入的提高,企業幫助聯系,使骨干在當地購置房子,解決了戶籍問題,成為真正的市民。
為提高農村員工的技能,雙星除了開展形式多樣的崗位競賽和教育培訓班,還開辦了“雙星教育學院”,開設了符合企業需求的鞋類、輪胎、機械等實用專業,精心選拔部分農村青年進行學習深造。2004年,雙星海江公司的生產一線青年員工劉磊被授予“創新能手”稱號,同時被選拔參加了雙星學院的集中培訓學習,使專業技能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逐步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干,創出彩色硫化商標等30多項核心技術,被破格聘任為技術工程師。他激動地說:“真沒想到,我這個沒有高學歷的職工,也能成為技術骨干。今后我一定加倍努力,拿出更多的創新成果。”
員工在雙星建功立業、娶妻生子,雖然大多數其身份還是農村青年,家里還有一畝或者幾分地,但他們無論是職業還是觀念,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了。他們不但是現代產業工人,其中好多優秀分子還是現代企業的管理者和高級技工,除了原始出身和名分之外,與“農民”這個概念已經相去甚遠了。
雙星打破城鄉身份界限,打碎農民工身上的枷鎖,摘掉“農民工”名字的緊箍咒,變農民工為產業工人,適應了社會變化新要求。
“英雄不問出處”的用人觀
“英雄不問出處”,這是汪海常說的一句話。在雙星,任何員工只要有能力,都有可能“搖身一變”成為管理、技術干部。
1992年,到沂蒙老區建廠的雙星招收工人,家住當地的周士峰毫不猶豫地丟下鋤頭報了名。剛進雙星不久,他就被“灌輸”了這樣一條企業文化:只要進入雙星,所有人都在一條起跑線上,都能憑借自身能力得到提拔重用。這讓周士峰干勁十足,他把全部精力放在鉆研業務上,先后創新改造了懸掛運輸機、出型壓沿線、煉膠平板制幫設備、自制扒楦機,為企業創造效益近300萬元。由此,他先后被提拔為維修班長、廠長助理、雙星熱電廠擔任廠長、雙星青島輪胎總公司副總經理,從一名農村青年變成了管理骨干。周士峰發自內心地說:“做夢也想不到,我這個地地道道的農村青年有一天能當上公司領導。”
現任雙星青島輪胎總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立,1993年進入雙星魯中公司,成為一名煉膠工人,歷任班長、車間主任、廠長等。從山溝到縣城,再到城市,張立完成了一個個跨越,在自身不斷成長的同時,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也水漲船高,不但在青島買了房子,還開上了私家轎車,過上了富裕而又體面的生活。
劉桂霞是沂蒙山人,憑借著對工作認真負責、對質量精益求精的精神,在雙星這所大學校深造,也由普通質量檢查員成長為了質量管理骨干,現在擔任中原鞋業公司副總經理……
在雙星,從農民工走上管理和技術骨干的竟有幾千人之多!這進一步證明了雙星集團“不拘一格選人才,進入市場育人才”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理念的實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