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聚會逼我變成“月光族”
“一周三次同學聚會,平均每次開銷在100元左右,我一個月才掙3000元”;“每次聽他們說月薪多少多少,年終獎多少多少,我心里就郁悶”……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每年農歷春節來臨前的1月、2月,都是同學聚會的高峰期。然后對于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職場新人來說,扎堆的同學聚會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精神上都讓他們身心俱疲。
“砸錢會”:一周三次聚會成了“月光族”
“一周三場聚會,每場人均花費100元,還沒過年我就被同學聚會榨干了!”Shirley吐吐舌頭抱怨道。去年6月從行政專業畢業后,Shirley就職于一家公關公司,年底正為工作忙得焦頭爛額,沒想到各種各樣的同學聚會又給她出了難題。
Shirley掰著手指說道,“因為不少在海外求學的同學放假回國,上周我分別和高中的、大學的、實習時認識的朋友聚會,趕場趕得筋疲力盡不算,荷包轉眼就縮了一大半。”記者采訪中發現,雖是職場新人,但畢業后的消費水平與大學時代相比還是“上了一個檔次”,一次聚會通常包含一頓飯局和一場娛樂活動,即使不含車馬費,人均消費普遍也在百元上下,而年底聚會扎堆難免讓“職場一年級”們囊中羞澀。
“我每個月工資加上各種補貼也就3000元不到,現在光是參加同學聚會就花去了我3成的收入。平時勉強收支平衡,現在被聚會逼成‘月光’了。”在記者的采訪中發現,Shirley的苦惱并非個案,對于薪資水平一般的大部分新人而言,一次聚會消費100多元已然有些壓力,如果聚會頻繁更是不堪重負。
同樣為此苦惱的曉琳告訴記者,“以前在大學里大家可以隨便吃喝,現在同學偶爾回來一次,聚會總要像樣點。雖然,很多時候有人會提出請客,但是想想大家都是職場菜鳥,收入也不多,老讓人請客也說不過去,于是就定下了AA制的規矩。而且更主要的是大家都礙于面子,既不能說聚會你不去,又不想成為吃‘白食’的,所以一來二去就入不敷出了。”
“豁胖會”:攀比讓昔日優等生不寒而栗
“我們公司年終獎發了2萬元”“我剛買了輛車”……去年9月剛剛入職的羅珺在一家日資企業市場部任職,日前她告訴記者:“上周末參加了高中同學聚會,本來覺得多年沒見了,大家肯定會借同學聚會這個平臺交流一些工作經驗,畢竟大家都是剛踏上工作崗位的職場新人。但是沒想到,同學會變成了‘炫富會’、‘攀比會’。”說到這里,羅珺也坦言,當晚自己也被氣得不輕,總覺得心里不是滋味。
據悉,當晚的同學聚會總共來了不到20個人,還不到班級總人數的一半。聚會選擇在一家高檔餐廳舉行,大家開始邊喝酒邊聊一年的工作體會,但現場氣氛慢慢地起了變化。“由于是高中同學聚會,因此這些年大家變化也挺大的。有人出國留學,有人考大學,也有人直接就找工作了,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似乎書讀得多并沒什么優勢。”羅珺告訴記者:“大家聊著聊著就說到了月薪,年終獎,之后就有人開始說房子、車子、股票了,到最后聚會越來越‘銅臭’了。”
記者了解到,同學聚會上,類似羅珺這樣感覺受不了的人不在少數。原因就像羅珺說的那樣:“當年的我是老師眼中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是班級干部,升學時也順利地進入了上外這樣的一流大學。但是,踏上工作崗位后,就發現自己光芒不再了。特別是看到以前班級里的‘問題人物’,他們上的是三流大學,甚至是大專高職,但是現在在社會上卻混得風風光光,我心里就更不舒服了。”
點評
除了吃喝,同學還能聚點啥?
華師大心理學家嚴文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為職場新人支招道:“過于頻繁、主題單一的聚會容易讓人產生疲勞感,而且對職場新人而言,經濟壓力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聚會本身是好事,但過猶不及,所以組織聚會的人可以在主題上多花些心思,并不是只有吃吃喝喝,可以讓聚會變得更溫馨簡單一點。”
嚴文華建議:如果對聚會時可能遭遇的攀比很反感,其實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問題不在于別人怎么看你,而是你通過別人的眼光如何看待自己,如果預設了很多負面情緒,聚會時會不由自主地尋找蛛絲馬跡佐證自己的猜想,覺得其他人都帶著有色眼鏡看自己,這是不健康的心態。”
同時他也強調,同學聚會對于人際網絡的恢復和維系是很重要的,有時不用說很多話、搞很復雜的活動,老同學們能夠聚在一起,這本身就有一種熟悉感、溫馨感。任何人都可以創造和引導氛圍,不要讓同學聚會成為心理負擔。(來源:8020人才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