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鞋,還是賣品牌?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有一位哲學家路過一個建筑工地,看到有三個工人在那里勞作,就問“你們正在干什么?”第一個工人回答:“我正在砌磚。”第二個工人回答“我正在蓋房子。”第三個工人回答:“我正在建教堂。”10年后,第一個工人仍在砌磚;第二個工人當了施工隊長;第三個工人已經成長為一家建筑公司的董事長。
這個故事目前正在“中國鞋都”晉江重復著。在晉江,有人在賣鞋,有人在生產鞋,有人在賣品牌。安踏集團董事長就是賣品牌的那一位。
為什么別人賣鞋,丁志忠在賣品牌。不僅僅是安踏一直致力于想成為一個多品牌的管理公司,也不在于安踏把中國雙第一(銷售第一,品牌第一)作為戰略目標,而在于丁志忠在創業之處就要做中國人自己的“安踏”,而非中國的“耐克”。有了這樣一個訴求,如何實現呢?安踏的品牌實踐給出了答案,這就是一個定位+四個支點。
一個定位就是做“中國最大多數消費者買得起的品牌”,對于中國這個人口大國而言,安踏品牌這個定位讓它大大地分享到了人口紅利的回報。其實可口可樂、麥當勞在中國市場的成功,也是因為做的是“中國最大多數消費者買得起的品牌”。
安踏品牌的四個支點概況起來,就是營銷找到突破點,成長找到切入點,創新找到立足點,品牌找到制高點。
營銷找到突破點:1999年,安踏在效益不到百萬的時候,就敢投入80萬請孔令輝出任代言,并在央視投放廣告。結果孔林輝一戰成名,安踏品牌也順勢而上,不到兩年,安踏在運動鞋市場的占有率達到13%。就創建品牌而言,當初的80萬風險其實是低成本的風險,因為先聲奪人就是一個低成本投入創建品牌的有效的策略。
成長找到切入點:2004年11月,安踏通過競標,成為CBA聯賽惟一指定運動裝備贊助商。這意味著所有的CBA參賽隊員都將身著安踏的產品參賽。在四年的戰略合作中,安踏籃球產品的增長迅猛,從銷售總額的3%上升到了2007年的13%。
創新找到立足點:對于鞋子而言,舒服不舒服只有腳知道。2005年安踏建立運動科學實驗室,致力于運動力學的研究,獲得了40多項國家級專利,并成為體育用品行業標準的制定者之一。對安踏在創新上的投資回報,就是安踏作為CBA裝備提供商,運動員滿意度達到98%。
品牌找到制高點:2009年6月,安踏與中國奧委會正式成為戰略合作伙伴,取得了以溫哥華冬奧會、廣州亞運會、倫敦奧運會三大頂級賽事的領獎服權益,為安踏多品牌營銷戰略提供了一個多樣化的營銷平臺。
品牌是綜合實力的體現,而不僅僅是單一營銷活動產生的結果。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安踏廣告投放連續幾年比例都在下降,而銷售并沒有下降,說明消費者口碑正在安踏品牌塑造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正如丁志忠所說:“如果你買了一雙鞋穿著不舒服,你還會買第二雙嗎?如果全部都買你第一雙,你第二年還能增長嗎?一個企業如果能夠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它是一個綜合能力的提升,它是一個實在能力的提升。”而消費者的認同,也為經銷商的收益提供了保障,這才導致安踏的經銷商愿意投資去做“安心創業,腳踏實地”的生意。
目前,安踏品牌擁有廣闊的客戶認知,擁有分布全國的渠道,擁有密集的體育營銷資源,擁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安踏還需要什么?這是安踏品牌創建者、決策者、管理者要深深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