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質-因素”理論
特質-因素理論是職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的最早方法,經過一百多年的實際應用,直到今天它仍然發揮作用,指導了許許多多年輕人或需要進行職業生涯轉換的人,使他們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生涯規劃走在科學合理的道路上。
職業生涯規劃格言:
一個人在與其人格類型相一致的環境中工作,容易感受樂趣和內在滿足,最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霍蘭德
特質-因素理論是職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的最早方法,經過一百多年的實際應用,直到今天它仍然發揮作用,指導了許許多多年輕人或需要進行職業生涯轉換的人,使他們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生涯規劃走在科學合理的道路上。
一、特質-因素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
特質-因素理論產生于20世紀初的美國,那時社會經濟的特點有:大量移民涌入這個新興的國家;工業經濟發展和社會城市化,使大批農民從農業中分離出來,而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退役的軍人加入到就業大軍中;當時作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帕森斯,發現青年人離校后失業,并不是他們沒有能力,而是沒有機遇。于是帕森斯創辦了波士頓職業指導局,跨出了使職業生涯規劃活動系統化的重要一步,并在實踐中,建立了職業生涯咨詢的特質-因素理論。
美國到20世紀30年代,由于經濟衰退,失業率大大升高,政府特別在明尼蘇達大學設立了就業安定研究中心,先后由威廉森、羅圭斯特、戴維斯主持工作。他們在帕森斯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完善了職業生涯規劃輔導的特質-因素理論,以及相應的咨詢工作,形成了后來的明尼蘇達職業輔導學派。
二、特質-因素理論的觀點
特質-因素理論以差異心理學和實踐經驗為理論基礎,認為無論是個人,還是職業,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職業生涯規劃咨詢或職業選擇,就是要找到個人與職業在特質上的結合點,將個人與職業進行匹配,因此特質-因素理論,又稱為職業生涯規劃的人職匹配理論。通過人職匹配,使個人的需要得到滿足,才能得到發揮;工作也找到合適的人選而得到發展。
特質是指每個人的特點,包括:智力、能力、興趣、天分、性格、價值觀、抱負等等。因素是指每項職業的特點,包括:工作的智力要求、能力要求、地點、物理環境、人際環境等等;并特指職業中取得成就的某些特點或資質。
這項理論認為以上提到的各項有關個人的職業特質,都可以通過職業測試等客觀方法描繪出來;同樣,具體的職業也可以通過工作分析,描述出它的特殊要求;強調進行職業選擇或職業安置中,個人所具備的特質與職業所要求的素質之間的協調與匹配。
三、特質-因素理論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應用
特質-因素理論適用于每一個人,無論是青少年、面臨就業的大學生,還是考慮跳槽或轉換職業生涯軌道的人士,都能從中得到幫助,找到滿意的職業,造福社會。
職業咨詢師運用這項理論,在了解求助者的特性和職業的各項指標的基礎上,幫助求助者進行比較分析,以便選擇一種適合其個人特點又有可能得到并能夠取得成功的職業。
具體運用可簡化為以下三個步聚:
1.對本人自身的能力、興趣、志向、智能和自身局限有清楚的認識,理解自身特點形成的原因。
2.對職業成功的要求、條件、不同行業工作的優劣勢、機會和前景有詳細的了解。
3.對前兩個原則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的分析,做到人職匹配。
四、應用的注意
首先,對個人特質和職業特點要有準確的認識,并盡可能詳細地加以分析。其次,必須區分持久的與暫時的、關鍵的與次要的特質,重點匹配持久的和重要特質;如:性格比興趣更持久、天分比能力也是,個人行事方式比知識更關鍵等。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特質-因素理論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作用。(來源:8020人才網)
- 上一篇:職場忌諱的3種跳槽方式
- 下一篇:4招破解職場女性的“27歲定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