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都厚街優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中國鞋網-鞋業新聞】“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省、市工作的重要部署,也是產業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和企業自身的要求。”厚街鎮鎮長陳仲球談及厚街加工貿易轉型之路,頗為感慨,畢竟剛從暴風眼中走出,厚街發展的每一步備受關注,也走得不容易。
自從2008年5月,厚街被東莞定為特色產業轉型升級試點鎮以來,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呈現可喜的趨勢。2010年全鎮外經貿指標凸顯兩位數增長態勢,工業生產正以快速增長的態勢超越危機前水平。今年前三季度,全鎮完成生產總值148.63億元,同比增長14.7%;工業總產值336.79億元,同比增長42.4%;實際利用外資1.2億美元,同比增長29.19%;全鎮進出口總額57.4億美元,同比增長31.3%。
記者(以下簡稱“記”):厚街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反映到結構優化上,有著怎樣的具體表現?
陳仲球(以下簡稱“陳”):應該是反映在三個主要方面,首先,產業結構優化,隨著厚街鎮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優化,政策的進一步引導,高附加值及高新技術含量產品研發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國際品牌的進一步開發,產業一體化及其配套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到位和完善;其次,企業結構優化,從2008年以來,厚街鎮加快實現企業發展形態由“生產車間”向“企業總部”的戰略性轉變,積極引導來料加工企業由“非法人企業”向“法人企業”轉變,共推動來料加工企業轉變形態76家,全鎮外資企業轉型勢頭強勁。第三,厚街鎮積極開拓國內外兩大市場,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不斷提高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在開放型經濟拉動作用下貿易結構體系進一步增強。對外貿易結構持續優化,企業出口同步增長,實現了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同步提高。
記:在逐漸優化的產業結構中,厚街鎮的主導產業是否也逐漸顯現出來?
陳:是的,至今年9月底,厚街鎮現有外資企業539家,投資總額214404萬美元。主要涉及到機電、鞋類、家具、塑膠、紡織服裝、五金等行業,其中機電業126家,占23.38%,投資總額106904萬美元,占49.88%。機電業和鞋業占厚街鎮外資企業總數的49.17%,占外資企業投資總額的63.90%,占外貿出口總額的88.17%,可以確定的是,機電業和鞋業已經成為厚街鎮外源型經濟的主導產業。
產業鏈是厚街區域經濟競爭的核心優勢,上述主導產業的產業鏈也逐漸優化明了。至今年9月底,全鎮現有機電企業126家、制鞋企業139家、塑膠企業48家、五金企業22家等,已經逐步形成集配套加工、零配件生產和產品設計于一體的產業集群,在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條帶動下,機電業逐步形成以三星、創科、愛高等企業龍頭為導向,制鞋產業依托東莞鞋業商會和世界鞋業(亞洲)總部基地延長產業鏈條,使集群內企業內部和外部的交易成本大大下降,有效地降低了生產的總體成本,從而轉換成為強大的市場競爭優勢。
除此以外,也涌現出了一批龍頭企業,世界500強企業三星、泰科;創機電業的電動工具品牌世界第二名、昆盈電腦為全球同類型產品的第二名、高橋電器為全球同類型產品的第一名、栢能電子的電腦顯卡產品占全球市場10%的份額、廣澤汽車配件是豐田汽車和本田汽車室內配件制造商等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在世界市場擁有較大的競爭力。
記:在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諸多要素中,厚街已有的第三產業基礎和公共服務系統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陳:較為典型的做法就是抓好貿易和交流平臺。一方面,借助平臺促內銷,充分利用會展平臺參與國際競爭,拓寬企業產品的出口渠道。今年以來,厚街沖破金融危機重重影響,落實展覽項目17個,已舉辦有影響的國際名家具展等11個,外博會已永久落戶厚街鎮,兩屆外博會厚街鎮共有71家企業報名參展,合計申請攤位187個。另一方面,廣開渠道促外銷。英國樂購等7大知名國際買家與50家東莞家具企業實行對接,幫助家具企業拓展出口銷路。厚街制鞋業由政府助力,促進世界鞋業總部基地與“德國GDS鞋展”簽署“攜手開拓采購渠道,共建供銷平衡體系”的協議,助力鞋企自創品牌。與此同時,加快打造專業市場。在原有8大專業市場的基礎上,新建了“名家具簡愛家居飾品中心”等6大專業市場,為加工貿易企業發展提供營銷平臺。
此外,厚街還鼓勵發展總部經濟。制定總部企業幫扶措施,鼓勵企業在厚街設立研發部門或成立研發中心;加緊建設厚街臺商營運總部,助臺資企業轉型升級。推動企業發展形態由“生產車間”向“企業總部”的戰略性轉變,如創機電業集團在厚街鎮將7家企業實行資源整合,投資10億元人民幣在厚街鎮建設450畝的工業園,擴大和整合利用資源,并將集團分布在歐美和香港的研發中心搬到厚街鎮,建立集研發、配套和生產于一體的工業化基地,成為厚街鎮外資企業龍頭;綠洲鞋業有限公司通過增資1150萬美元,以及引進針車流水線針車機約300臺,配備人員增近2000人,努力推動產能規模化,增強生產和接單能力,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廣澤公司從最初只有1間企業投資約200萬美元,通過不斷增資擴廠,發展至今在厚街鎮共設4家企業,預計總投資額約達1億美元,企業的規模不斷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