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冰彬:幫隊友修了四年鞋
中國鞋網11月18日訊,智體美全面發展,德育為先!暗隆笔鞘裁?“德”在哪里?如何培育?這是一門“大功課”,內容豐富,事無巨細,如何做好這門“作業”?
構建和諧社會,人是根本。從哪里“和”?怎么“和”?每個人如何承擔起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演好這個“角色”?
世界名校、香港大學的勤雜工袁蘇妹,44年為學生掃地做飯,平生只識5個字的她,卻被全校師生全票推舉為“名譽院士”。他們在呼喚什么?
初識姚冰彬,是20多天前編輯部收到的一篇來稿:信息工程大學電子技術學院女學員姚冰彬,在校4年,35門必修課平均91分,還是學院女子軍體四項全能冠軍,連續4次被評為優秀學員;先后擔任班長、區隊長、模擬連指導員等6個不同職務。上至團中央“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國際數學建模競賽獎,下至校院“優秀共產黨員”、“十佳青年”、“精武標兵”,大大小小獎項拿了30多個。
給人的直覺,這個女生真“牛”。但仔細一想,考高分的、拿大獎的、訓練標兵、全優學員,在軍校并不少見,院校每年都會表彰一批。而最讓記者感興趣的是,來稿中沒有展開的“那些小事”,以及做“那些小事”的背后。
“那些小事”是:姚冰彬在校4年,幫隊友修了4年鞋,打掃了4年晾衣間,擦了4年的黑板。平日里她也閑不住,追著給成績落后的隊友補課,上前正正隊友歪了的領花,提醒課堂打瞌睡的隊友多注意休息,分一份自己的早餐給站崗誤飯的隊友,就連寒暑假在車站候車,她也會主動幫助清潔工打掃衛生,外出游玩時還不忘撿拾游人丟下的礦泉水瓶、垃圾袋,等等。總之,好多不彎腰、不起眼的事兒,姚冰彬總是做不完,而且做得有滋有味。
這些小事誰都能做,但又不是誰都愿做,姚冰彬為什么這么做?記者很想刨根問底,如約于上周的一天見到了她。
眼前的姚冰彬,身材高挑,齊耳短發,清秀文靜,一襲軍裝,更使她平添幾分英氣。若不是早有耳聞,記者很難把眼前這個漂亮女生,與修皮鞋這樣的事兒聯系在一起。
姚冰彬一見到記者,就直搖手:“我做的那些事太平常了,再說,大學經常要求、老師經常講,關心他人、愛護集體。說實在的,我做這些事的時候根本沒多想,就如同完成文化課的作業一樣,這也是我的一份‘作業’!
“這也是我的一份‘作業’”,姚冰彬說得輕松自然,卻讓記者心頭一振。是的,德育是一門“大功課”,內容豐富、事無巨細,姚冰彬把它細化為一道道作業題,記者也就不難理解她做的“那些小事”了。
就說幫隊友修鞋吧,姚冰彬一堅持就是4年。軍校訓練多,鞋子磨損快。每次出操集合,姚冰彬都會多個心眼,瞅瞅隊友們的鞋,哪個張開了嘴,哪個蹭破了皮,哪個磨掉了跟,她都一一記在心上。到了節假日,一個人收羅收羅,拎著去了院外的修鞋鋪。
剛開始有人不理解。姚冰彬的同學何宙陽就對記者說,當初大家懷疑她是不是做秀,甚至覺得另類,可時間長了,相處久了,大家發現,姚冰彬做這些事的時候不做作、很自然,而且一做就是4年,說人家做秀和另類也站不住腳啊!地方高校的女同學來看她,聽說了這些事也很驚訝:“修鞋也不是女生該做的事啊!再說都是大學生,誰幫誰啊?”就連修鞋鋪的徐大爺也有疑惑,“這丫頭是不是犯錯誤了,要不,咋老替別人修鞋咧,大大小小,男式女式,一年跑來好多趟。”
不管別人怎么看、怎么說,姚冰彬始終如一、坦然自若。她是在用心完成自己的“作業”。
這究竟是一道道什么樣的“作業”?
記者在與該院院長陳性元交流中感到,我們一貫倡導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德育為先!暗隆痹谀睦?“德”是什么?又如何培育?這是一門“大功課”,它不像文化課、體能課那么好打分、衡量,也很難立竿見影,很大程度上要靠自覺而為、長期修煉。姚冰彬把它當作人生的課題來領悟,當成自己的“作業”來完成,一日生活、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成了這份“作業”的試題?梢哉f,在德育的實踐上,姚冰彬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份很好的“學習樣本”。
姚冰彬的“行”,也在時時刻刻影響和感染著身邊的隊友們。采訪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隊友們給記者談得最多的,不是姚冰彬拿了多少獎、考了多高的分,而是姚冰彬舉手之勞的“那些小事”。今年“七一”,隊里組織一臺晚會,主持人策劃評選“身邊最可愛的人”,全隊81名學員無一例外地把票投給了姚冰彬。曾被姚冰彬幫助修了兩次鞋的隊友李俠對記者說,“一個女生能做到的事,我一個五尺男兒卻沒做到,我佩服姚冰彬!”
記得一位哲人說過,一個人不可能天天生活于一個崇高的氛圍中,但不應沒有崇高感和對崇高的追求。
我們期待出現更多的姚冰彬。
“姚冰彬修鞋現象”引起的思考(一)
大學的“教”有沒有“短板”
有人說,姚冰彬是個例。除了文化課,她的“那些事”很多人學不來,甚至就沒去想。因為做與不做、做好與做不好,缺少具體衡量的尺度與標準。
記者案頭有一套國外《品格教育》練習冊,其中一章這樣寫著:合作、尊重、關愛、誠實、堅韌、勇敢、友誼,每一項練習要有15-20個能聯系自己日常行為的內容。非常具體,并易操作。
一位資深教育家曾感慨:說到底我們還缺欠一些有效的“招法”。品德教育,可以說在幼兒園就已經開始了。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一路走來,沒有一家教育機構不重視它,但為什么所花費的工夫與效果不能成正比呢?大而全,學生不好學;高而遠,學生夠不著。
該院政治部主任王軍說,姚冰彬的“行”,也是在我們常抓不懈的氛圍中逐步形成的,她默不作聲幫學友修了4年鞋,默不作聲打掃了4年晾衣間等等,都不是偶然的。建校10年,學院先后涌現出兩屆“全軍十大學習成才標兵”王君和趙菁、“舍己救人模范軍官”孟祥斌等一批英模典型,說明我們的教育是管用的、有效的,但有些地方確實需要改進,辦法再具體一些,離學員再近一些。確實讓學員能夠“動”起來、“行”起來。
姚冰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她也愛上互聯網,大學4年有8個寒暑假,也常在社會上走來走去。但她相信主流,堅信追求,課上學的不僅信,而且用心悟、用心做。
信息工程大學政委耿燎原說,我們當然不能排除社會負面現象的影響,教育的難度確實增大了,教育工作者的責任確實更重了。學員思想和行為出了偏差,我們不能把責任推向社會,要多從自身找原因:“藥方”對癥了沒有,學員入腦入心了沒有,是非美丑的標準確立了沒有?這是大學的首要責任。要知道,我們培養的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別說不能受負面現象所影響,還理應成為時代風尚的引領者和主導者。教方法、給標準比教知識、考高分更重要。
看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我們會想到清華;看到“日月光華、旦復旦夕”,我們會想到復旦。這就是一所大學的文化底蘊。
姚冰彬所在的學院有著60多年的辦學歷史。在校園里走一走,領袖題詞、英模掛像遙相呼應;名師長廊、格言警句相得益彰;學術講座、文化活動有聲有色。
隊干部告訴記者,走下課堂的姚冰彬,每次面對名師畫像會有思考,聆聽學術講座會受啟發,參加儀式教育會受感染。隊里教唱《戰友之歌》,她唱得心里暖洋洋的,從而迸發激情與動力。在姚冰彬看來,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都會“說話”。
院長陳性元說,姚冰彬思想品格的形成,既有干教當樣板,也有典型來引路,更有環境來熏陶。一個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就是一所生動的課堂,這是軍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必須牢牢抓住。
“姚冰彬修鞋現象”引起的思考(二)
學生的“學”有沒有“盲區”
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切忌眼高手低
滿腔熱血攜筆從戎,但理想與現實的反差曾讓不少學員困惑:學習緊張,訓練辛苦,勤務瑣碎,生活平淡,別說大風大浪、戰火硝煙,就連執行急難險重任務的機會都不多,何談理想和抱負?
類似的問題,姚冰彬也困惑過,但她很快校正思路。在沒有“大事”的情況下,她選擇了在做好“小事”中積累才干。姚冰彬的系政委蔣英輝說,抓學習早讀的習慣她從未間斷,練作風走隊列打直臂、喊口號她最用力,出公差臟活、累活她靠前站、搶著干等等。這些小事誰都能看到,卻又不是誰都能做到、做好,姚冰彬一堅持就是4年。同樣是4年,姚冰彬就要比不愿意做這些小事的學員,收獲的多得多。用她自己的話說,“所謂收獲,并不是指那些榮譽,而是自己所受到的鍛煉和提高!
姚冰彬曾對記者說,她非常崇拜鄧亞萍,論身體條件沒優勢,卻成了世界冠軍,連26個英文字母都識不全,最終拿到了劍橋大學的博士,靠的就是水滴石穿、日復一日的工夫。
都說軍校是個大舞臺,我們把自己擺“臺上”沒有
有學員說,姚冰彬干什么像什么、干什么成什么。教導員王月卻說,姚冰彬也有“空手而歸”的時候,她注重結果,但結果不是唯一的目標。只要有機會,她就去嘗試。
在校4年,姚冰彬先后擔任過班長、模擬連指導員6個職務,參加大小競賽活動幾十項,寫寫畫畫感興趣,主持人大賽敢往臺上站,踢足球她也要試兩腳,就連太極拳、交誼舞也練得有模有樣。
都說軍校是個大舞臺,這個臺子究竟有多大?該院政治部主任王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國際到國內,從校院到系隊,學院每年組織專業軍事、文體競技、人文講座、才藝展示等各類活動大大小小就有近百項。我們把自己擺“臺上”了沒有?把這些資源用足了沒有?可能至今有些學員還沒搞明白,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些“舞臺”的存在。
還有些學員會說,學習任務重,時間難保證。姚冰彬的時間也不比別人多,但她每次都積極參與,非常投入。因為姚冰彬嘗到了“甜頭”。
真正出了一身汗、留了一把淚,你會變得更自信
在別人看來,姚冰彬很風光,在校4年拿了那么多獎。其實,姚冰彬也有哭鼻子的時候,內務整不好挨了批評、軍事體能跟不上趟自己著急,都曾掉過眼淚。但她選擇了擦干眼淚,繼續前進。用隊干部魯曉斌的話說,姚冰彬的“精武標兵”和軍體四項全能冠軍,都是從汗水里、淚水里“撈”出來的。
軍?嗖豢唷啦粐?走隊列要三人成行,疊被子要有棱有角,就連拿筷子端碗都得有個“兵”樣。一位軍校領導曾感慨:如果連這點小小的不適應都闖不過去,我們還能干什么?即使到地方打工,人家也有規矩,不會把你當“大爺”養著,搞不好隨時開你。
大學政治部主任徐誠泰說,軍校的這點苦,壓根算不上什么“坎”。不能因為一時的不適應、不如意,就懷疑自己的選擇。真正出了一身汗、流了一把淚,你會變得更自信。
其實說到底,一個人能不能成大器,品格、愛心、意志、耐力以及經受挫折的承受力等,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我們老說畢業學員這不適應那不適應,如果有了姚冰彬的這股勁,不管放到哪個崗位上,都會成為一把好手!
“姚冰彬修鞋現象”引起的思考(三)
“愛心與責任”有多重
從表面看,姚冰彬平平常常,在她身上確實找不到一件轟轟烈烈的事兒。但仔細品味與思考,又覺得她了不起。姚冰彬做事認真、持久恒遠,用心完成這份“作業”的背后,是“愛心和責任”的集中體現,對自己是鍛煉,對別人是溫暖,對社會是責任。試想,一個缺少愛心和責任的人,走著走著身邊就沒人了,還能走多遠?更別說什么抱負了!
毫不夸張地說,姚冰彬的“品學”,體現的正是國際先進辦學理念的“精髓”,世界名校喜歡招收的、培養的就是這類學生。
有例為證:成都外國語學校18歲的高三女生程琬芯,在國內的筆試成績并不算高,2009年4月卻先后接到哈佛大學、杜克大學等5所知名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程琬芯最后以全額獎學金上了哈佛。錄取理由:超強的綜合素質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無獨有偶,美國一個賣餅干的小女孩,因熱愛慈善事業,又很會推銷產品。普林斯頓大學以“愛心和潛在的領導素質”相中了她。
長沙一中的馬天之,16歲時赴汶川救災現場做義工,因有愛心和責任,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邁阿密大學等9所名校同時錄取。
并不看重高分,世界名校要什么?
作為長期從事教育宣傳的一名新聞工作者,我時常揣摩比對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和舉措,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教育也下了不少工夫,為什么出不了“大師”?為什么創新型人才奇缺?癥結究竟在哪里?
當我們一再喊素質教育還沒有完全推開,當我們因缺少核心技術而常常受制于人,當我們的研究論文雖然量大而質量不高,等等,我們想沒想應對的“招法”?有沒有趕超的勇氣?
民族的振興在教育,教育的基礎在院校,院校的責任在開拓!
陶行知:著名教育家。德育是其教育理念的重要環節,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環。提出教師的職責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責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俞敏洪:新東方國際教育集團總裁。讀大學時,4年如一日為室友打開水,從不言虧。多年后,初具規模的新東方尋求合作者,昔日的同學陸續從海外回來,沖的就是他打了幾年開水的勤勞奉獻品質。
福 特: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應聘時揀起地上一張廢紙扔進了廢紙簍。老總說:“前面幾位應聘者學歷比你高,但他們只想大事而忽略了小事,是不會成功的,你被錄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