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都東莞厚街產業“蝶變”
【中國鞋網】如果從2008年5月厚街鎮被確定為東莞市產業結構調整試點鎮算起,厚街落實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戰略已經兩年半了。實際上,早在此前一年,在東莞市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戰略的指引下,該鎮就在東莞市率先著手研究如何推進產業升級,并形成了東莞市乃至全省的第一份鄉鎮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轉型的研究報告。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作為東莞市幾大產業中心鎮之一的厚街自然深受影響。但金融風暴并未能阻擋厚街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該鎮反而借助危機倒逼機制,讓產業轉型升級更為主動、積極,同時,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也成為厚街各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的一項重要舉措。用厚街鎮委書記黎惠勤的話來說,就是“金融危機其實也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良好契機”。
如今,金融危機的影響正日漸消退,厚街鎮產業轉型升級也從曙光初現轉向朝霞滿天,但其轉型升級的號角依舊嘹亮,步伐也依舊鏗鏘有力。
危機前夜自省
號角:誰早謀劃,誰早出手,誰早轉型,誰就主動
行動:東莞首個產業轉型升級的專題研究報告“厚街造”
今年10月下旬以來,綠洲鞋業總經理尤以力愈發忙碌了。在他辦公室的一塊黑板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他近期的接待日程表。正在或即將登門造訪的客人,大多是來自美國的設計師和品牌商。他們不遠萬里、主動前來,是希望與綠洲洽談未來一年的合作。
這一客商云集的景象,放在兩年多以前,尤以力自己都難以想象。
如今,情況變了。在家門口的每一次洽談,尤以力和他的團隊都能結合客商的需求,迅速從周邊供應商處找到合適的材料,并通過自己的設計中心在第一時間內開發出新樣品給對方驗收。
現在看來,這種立足于自主研發、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研發和生產模式,是綠洲鞋業在金融風暴中化危為機、化險為夷的法寶,也是其兩年多來敢于逆勢升級的基礎動力。
綠洲鞋業只是厚街鎮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戰略中眾多實踐者的一個例子。早在金融危機影響東莞一年多以前,厚街便在“雙轉型”戰略的指導下,因勢利導,提出以發展機電、制鞋和家具等三大產業集群為重點,推進傳統產業走向規模化、品牌化和精細化,實現厚街產業結構的優化布局。
2007年,厚街鎮政府委托中科院、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中大以及暨大等專家深入當地,就如何推動產業升級展開專題研究,形成的《推進厚街經濟社會雙轉型研究》的成果,是東莞市第一個研究產業升級的專題報告,為厚街鎮乃至東莞市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供了最早的理論指導。
翌年5月,厚街被選定為東莞市產業結構調整試點鎮,并迅速從全鎮企業中選取了80家外資、民營企業作為試點,厚街加快了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因此,在后來真正面對危機時,厚街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也穩住了陣腳,并堅信“危”中有“機”,誰早謀劃,誰早出手,誰早轉型,誰就主動。
未雨綢繆的理念與行動,讓自省的厚街在金融危機的前夜有了一份更堅定的自信。
化危為機破繭
口令:把金融危機變為推動轉型升級的契機
行動:厚街企業在政府的引導下不退反進,紛紛投重金逆勢升級。全鎮單在鞋業行業固定資產更新改造上,投資已超過1.1億元
2008年10月26日,是綠洲鞋業成立10周年慶典的日子。因為金融危機,廠慶變成了一次鼓舞士氣、凝聚人心的動員大會。不久,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深入,沒有訂單的綠洲不得不轉入停工、停產的“冬眠期”,工人也帶著20多天的長假返鄉過年。
厚街鎮冷靜地意識到,金融危機爆發后,企業洗牌的速度加快了。金融危機的到來對企業形成的倒逼效應,可謂推動轉型升級千載難逢的機遇。“因勢利導,化危為機”,這是厚街鎮的決心,也是全鎮產業轉型升級的沖鋒號角。
號角聲中,綠洲的管理層很快形成共識:對內,在設備與技術更新、流程改造和降低庫存等方面加大投資,提升企業自身產能和產效;對外,利用自主研發和應用,走出去與品牌商、供應商一起重新找回市場。
很快,綠洲的生產線進行了自動化更新,車間里電腦針車替代了直接勞動力。一臺電腦針車可節省12個勞動力,工時則從原來的30秒縮減為3至5秒。此后兩年,綠洲在生產線自動化更新上的投入超過千萬元。危機發生以來,綠洲鞋業不但沒有萎縮,反而增資1000多萬美元。
同一時間,類似于綠洲鞋業這樣逆勢轉型升級的企業,在厚街比比皆是。
一直以外銷為主的驊國電子,風暴襲來時業績劇滑20%,但通過升級設備、技術更新并加強研發與大品牌合作,成功扭轉逆勢,業績飄紅。今年,驊國電子又投入了300萬元用于自動化生產線更新,目前該廠已擁有20條專業的自動化生產線。南興木工在金融危機中果斷投入6000多萬元進行技術改造,不到兩年,公司數控木工機械產品產值便超過公司生產總值的10%……
一項針對厚街鞋業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8年東莞市“十億元融資計劃”出臺以來,厚街鎮迅速行動,多措并舉,全力為企業與金融機構牽紅線,幫助企業成功融資貸款。從2008年10月至今年9月底,該鎮共協助企業融資貸款563宗,合計約67.19億元。金融危機以來,企業在政府引導下,不退反進,紛紛投重金逆勢升級,2008年全鎮新增貸款29.6億元,2009年全鎮新增貸款57.7億元。2009年,企業新增貸款45億元,2010年1至9月,企業新增貸款40.1億元。
這說明,金融危機使企業更加堅定并加快了轉型升級步伐,加大資金投入進行轉型升級,僅厚街鞋業行業固定資產更新改造投資額,就超過1.1億元。
企業主動轉型升級,政府在外部不斷給予引導和助推。2008年以來,厚街相繼成立特色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推動產業集群升級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選定轉型升級試點企業和重點扶持企業,并根據不同時期的產業特點,適時推出“退、轉、引、育”等特色舉措,幫助企業轉型升級。
鎮財政還每年投入1000萬元用于特色產業宣傳推廣,幫助企業通過政策獲取資金支持。以鞋業為例,先后補助進駐厚街的鞋業研發機構和新產品開發1560萬元,落實鞋企獲得市“10億元融資計劃”貸款11宗共1.5億元,協助6家鞋企申請市“10億科技東莞”項目資助總計130萬元,東莞首家純民營資本小額貸款公司累計為23家鞋企提供小額貸款28宗達1650萬元……
通過“三舊”改造,厚街成功探索出了“鴻運模式”;通過“擴籠壯鳥”、“固籠育鳥”和“開籠放鳥”等一系列“籠鳥”戰略,厚街全鎮產業布局實現了大換血。厚街的名牌戰略,也使企業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
防止復歸升級
號角:寧要1只“金鳳凰”,不要100只“病小鳥”
行動:半年間,百余宗“三高一低”項目被拒之門外
轉型升級的“陣痛”在所難免。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陣痛被放大。
仍以綠洲鞋業為例,曾有一段時間,綠洲鞋業不得不以零毛利、甚至負毛利進行研發設計和生產,目的就是配合品牌商促銷、降價等刺激消費舉措,用價格優惠和產品更新重新贏回市場。
然而,無論是陣痛之時還是陣痛過后,厚街都一如既往地堅持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實現了轉危為機,厚街產業轉型升級駛入了高速路。
數據和事實證實了這一變化。
今年1至9月,厚街出口總額達36.94億美元,同比增長29.55%,超過金融危機前的峰值,多項重要經濟指標迅速回升。其中,著力打造的機電產業產品出口比已從72%提升至75%,增長迅速。去年底,三大產業比例就已經由危機前的0.51∶49.81∶49.68,調整為現在的0.78:41.59:57.63。
兩年間,厚街共推進39家來料加工企業成功轉為“三資”,全鎮500余家外企中,85家增資擴產。其中,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外企增加至37家,投資500萬美元以上的達到了84家。有23家大型外企遷入或在厚街新建總部基地和研發中心,65家外企拓展內銷業務,內銷總額達50多億元。
兩年來,全鎮有150多家中小企業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厚街企業名牌名標數量激增,累計創名牌名標37個,增量連續3年位列全市第一,外企中具有品牌的達到了110個。在厚街,名牌名標已是繁星滿天。
兩年來,厚街企業研發實力迅速提升,有23家大型外企遷入或新建總部基地和研發中心。以制鞋業為例,全鎮具有研發環節企業有63家,還有70多家鞋企建立了自由技術研發中心、實驗室和品質監控系統等。
與數據不斷刷新相同步,厚街著力打造的機電、制鞋、家具、會展等八大產業集群,也開始從物理上的量變轉向化學上的質變,產業聚集效應更為明顯,產業結構更趨優化,產業特色更加鮮明。總部基地、研發機構等平臺建設,更是讓各大產業集群化升級爆發出勃勃生機……
企業紛紛華麗轉身,厚街產業轉型升級在曙光初現之后,迎來朝霞滿天。
厚街鎮委書記黎惠勤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表現出了極大的決心和信心,他說:“我們的轉型升級工作雖然開了好頭,起好了步,但產業轉型升級是漫長的過程。美國、日本都經歷了近百年歷史,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必須矢志不移,咬定青山不放松。”
為防止傳統發展模式復歸,厚街鎮在去年底重新制訂招商準入門檻的基礎上,今年再度出臺措施,從場地證明關、投資額度關、欠薪押金關、年檢復核關和證照清理關等6個方面,嚴防低端項目復活。從今年3月政策出臺至今,已有百余宗項目被叫停中止。
因產制宜加速
號角:產業結構調整,既要好高騖遠,更要立足現實;既要將目光投向高科技,更要著眼于現有產業基礎
行動:立足現有產業,針對不同行業特點,制訂專門轉型升級推動方案
曙光初現到朝霞滿天,厚街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在繼續。
日前,綠洲鞋業總經理尤以力在厚街鞋業轉型升級聯席會議上說:“政府想得比我們還細致!”
與許多鞋企負責人一樣,尤以力對厚街鎮專門制訂鞋業發展規劃的設想非常贊同。
厚街制訂轉型升級的方略時,總是首先聽取行業企業負責人的意見,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和需求,進而制訂幫助其轉型的具體做法。厚街鞋業轉型升級聯席會議正是因此應運而生。
因“產”制宜,有所側重,是厚街鎮能夠高效推動產業轉型的重要原因。不同產業有不同的特色,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具體措施不能一成不變。對于產品變化迅速、轉型升級較快的機電業產業,厚街主要是為企業營造一個適合的發展環境。例如,三星視界有限公司將位于韓國的一條生產線轉到厚街時,在入關方面遇到困難。厚街鎮便主動和海關溝通協助,讓該企業的新生產線能夠在短時間內投產。
對于制鞋業、家具業等已經具有集群效應的傳統制造業,厚街鎮則采取了更為靈活和有針對性的措施。對于制鞋業,厚街將在東莞市《關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及26項配套政策基礎上,專門為其量身定做一套產業轉型升級方案。
厚街鎮委書記黎惠勤透露,厚街下一步將進一步集中力量,讓推動轉型升級的措施更具針對性。他說:“穩定現有優質企業是推動產業升級的前提。‘騰籠’能換上更好的‘鳥’固然很好,但畢竟‘大鳥’有限。因此,政府在指導產業調整中,更重要的就是立足于現在企業,立足于產業現狀,做好升級文章,平穩有序轉移部分企業,實現產業調整升級軟著陸。”
具體做法是,厚街將把更多精力放到對動企業轉型搭建平臺上來,為企業轉型做好服務。例如厚街在推動和服務“三來一補”企業轉“三資”方面不遺余力,從2008年至今,該鎮已有60家“三來一補”企業成功轉型。另一方面,厚街在未來兩三年還將專門針對制鞋業、家具業等行業的轉型進行引導,推動特色傳統制造業進一步提升,逐步發展為“特強”產業。
手記
腳踏實地是厚街成功的秘訣
當金融風暴襲來時,外向型經濟城市東莞首當其沖地受到了沖擊。如果說東莞處于風暴眼中,那么厚街則處于風暴眼的正中心。
這一說法并不為過。山雨欲來風滿樓,早在2007年底,關于鞋廠大量倒逼、外遷的傳言甚囂塵上。當許多地方還沒有意識到危機四伏時,厚街這個鞋業重鎮早已被置于風口浪尖上。但僅用了兩年多時間,厚街鞋業便整體成功轉型,有力地推動了厚街的產業轉型升級。
從曙光初現到朝霞滿天,厚街走過了一條怎樣的道路?
制鞋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已經難入許多地方政府的“法眼”。面對這樣的情況,厚街并沒有妄自菲薄,而是立足于已有的產業鏈基礎,積極作為,主動出擊,上門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問診把脈,對癥下藥,專門為一個產業制訂政策,有針對性地制定鞋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厚街還成立了鞋業轉型升級的聯席會議,提供一站式服務,為企業解決后顧之憂。
于是,在人們仍在談金融風暴色變時,厚街鞋業在政府推動下已沖出風暴眼。從亞洲鞋業總部基地到“鴻運模式”,厚街不斷吹響轉型升級的集結號。除鞋業之外,厚街還極力推動機電業、家具業、會展業轉型升級,其措施都是有的放矢。
表面看來,厚街的轉型升級都是對現有產業的“修修補補”,似乎不夠顯眼,但實際上,厚街的做法有其智慧和內在邏輯。
自金融風暴以來,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方式的轉變成為各地的重點工作。地方政府希望通過大項目的引進、新產業的培育,帶動產業的轉型升級,這種思路本來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只盯著前沿科技、朝陽產業,總想著要引進幾個世界500強企業、培育幾個新興產業,對現有產業見死不救、不屑一顧,就不免偏頗了。
新產業的培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厚街的實踐告訴我們:立足于現有的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因“產”制宜,因“企”制宜,照樣能推動產業升級轉型,還可以避免產業空心化。
轉型升級既要“趕時髦”,也要腳踏實地。既要抬頭看天,也要低頭看路。既要注重整體轉型,又要有側重點。要遵循產業的演進規律,因“地”制宜、因“產”制宜、因“企”制宜,不要簡單地把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產業升級的“淘汰品”。應該充分分析現有產業基礎,有針對性地幫扶企業走出困境。不要輕易放棄現有產業,不要過分好高騖遠,以免到頭來想升的沒升上去,想要的沒引進來,得不償失。
抬頭的一片天,是男兒的一片天。腳下那一塊地,又何嘗不是男兒的一塊地?把現有的產業基礎夯實,把結構調整好,亦不失英雄本色。這就是厚街鎮產業轉型升級給我們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