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皮毛之鄉”陷治污怪圈
【中國鞋網】11月3日,位于河北保定市蠡縣范蠡西路老電力局大院里的蠡縣環保局有些冷清。這棟衰敗的建筑物大門兩邊分別掛著蠡縣環境保護局、蠡縣商務局兩塊招牌,以樓梯過道為界,兩個局各占“半壁江山”。
在三樓環保局辦公室里,只有四位或悠閑地擺弄手機或聊天的工作人員。她們對于《華夏時報》記者的問題一概愛理不理。但當記者問到前任局長崔永澤被撤職一事時,這四位工作人員立刻異口同聲地回答:“不知道!”
蠡縣,這個皮毛之鄉,正在盛傳蠡縣有關部門挪用中央下撥的8000萬環保資金,該縣環保局長已牽涉其中被撤職。不過,本報記者并未就這一傳聞獲得官方證實,當地各部門對此均三緘其口且互相推諉,倒是蠡縣環保局下屬的一位鄉環保所所長向本報記者透露:“縣里已宣布崔永澤被撤職。”
據了解,崔永澤從2007年開始擔任蠡縣環保局局長,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專項治污行動,但當地的污染情況卻并沒有得到改善,而紡織、皮革這兩大地方支柱產業卻因此受到影響,不少毛紡企業因此倒閉。
眼下,被民間斥為“瀆職”和“胡亂收費”的崔永澤已被撤職,新一輪環保檢查風暴又起,但曾經輝煌一時的蠡縣紡織、皮革業卻依然難以走出治污—反彈的怪圈。
縣環保局長“疑似”落馬
“我們沒有參與,崔永澤的事都在紀委那里。”11月4日上午,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審計局局長耿賀琴這樣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保定市紀檢委辦公室、宣教科的工作人員也分別對本報記者表示,他們對崔永澤被撤職的事“毫不知情”,建議記者聯系蠡縣紀委。
11月5日上午,本報記者終于打通了蠡縣紀委副書記胡聚生的電話,但胡以連續的“不清楚”來回答。此外,河北保定市環保局局長魏鳳枝和蠡縣新上任的環保局長張國慈均以“正在開會”為由拒絕記者的采訪。
相對于政府部門的諱莫如深,當地民間人士對崔永澤被撤職卻是直言不諱。
11月4日,蠡縣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制革業老板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確切地稱崔永澤已經被撤職。至于被撤職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瀆職及環保治理不當,其下屬胡亂收費或收取賄賂行為,造成本縣制革業環境污染,屢禁不止”。隨后,他還在手機短信中向本報記者透露,涉嫌本案同時被處理的還有9名其他工作人員。
有過紀檢委工作經歷的崔永澤,曾任該縣萬安鄉副鄉長、辛興鎮黨委書記、安全監察局局長等職。在崔永澤事發后,蠡縣環保局暫由副局長魏娜抓全面工作。不過,11月3日,本報記者在蠡縣環保局采訪看到,該局辦公室的墻壁上張貼的領導班子分工表中,已有新上任局長張國慈的名字。
傳中央撥款被挪用
蠡縣的支柱產業是紡織和皮革業。這兩大主業曾經在全國獨占鰲頭,交易量、產量最高時均曾占到全國的四分之一。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這位“皮毛巨人”被污染得遍體鱗傷、舉步維艱。“目前正在大力推行工程減排,鼓勵企業上馬治污設備。”上述鄉環保所所長告訴本報記者,該鄉所有皮革廠子都停產了。蠡縣縣委辦公室主任彭振忠也表示:“當地產生污染的皮革企業都已經被責令停產,環保不達標不允許開工。”
蠡縣亞飛皮革有限公司孫大昆向本報記者證實“確實已停產”。本報記者看到,該皮革廠的大院內只堆放著大概幾百張皮子,沒有工人工作。蠡縣亞亨皮革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松則告訴記者,他們企業的生產基地已經轉移到辛集市(另外一個大的皮毛市場)。
當地義興貨棧老板黃懷義向本報記者表示,在此輪環保風暴中,填機井、砸轉桶,當地的很多企業都基本上停產,他們希望政府建立長效的治污機制,而不是采取罰款、停產的辦法。
2007年,基層經驗豐富、具備環保專業學歷的崔永澤走馬上任后,就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專項治污行動,“出動干部最多的一次是4800人次。”然而,在隨后的一系列舉動中,“幾乎沒有人提及崔永澤的好”,反而羅列崔局長的“不是”。比如,蠡縣環保局嚴重超編,“超編率一度高達200%”。據說,蠡縣環保局實際上是自收自支單位,依靠的是征收污染企業的排污費,否則職工的工資無從開支。
記者查閱發現,對于排污費的使用,法律有明文規定。根據國務院頒布的《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排污費應當全部專項用于環境污染防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或者挪作他用。”不過,當地一位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們這里沒有這個法律。”
“治污款項被截留,也很正常。”在蠡縣留史鎮,多家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貨棧老板均稱,大約8000萬中央撥款被相關部門以及多家大企業挪用。
當地的環保情況在歷次核查中并沒有起色,當地的小皮革廠停產,大企業則轉移其他縣市。“從蠡縣搬走的皮革加工業,主要集中在其鄰近的辛集市、無極縣、棗強縣等地。”留史鎮一位貨棧老板說。
治污反彈怪圈
“你來我停,你走我污染。”在蠡縣50歲村民溫燙雷看來,蠡縣的污染企業和環保打起了游擊戰。檢查的白天一走,企業晚上就開始排污。
一踏上距離蠡縣縣城半小時路程的留史鎮,一股難聞的氣味就撲面而來,令人惡心。“每次環保部門來查,有錢的污染大企業就賄賂他們,他們收了錢就走人。”溫燙雷說,當環保檢查時,企業就開動一下污水治理設備,環保的一走,就關了。
多年來蠡縣曾發起一場又一場治污行動,但污染卻越來越嚴重。“當官的說全縣只有171個污水坑,但僅留史一個鎮就有100多個污水坑。”另一位村民告訴本報記者。
就在本報記者離開蠡縣時,十來個老百姓圍著本報記者抱怨,多年制革把地下水都污染了,300米深水井的水才能喝,而以前只需要30米。
記者坐在從留史鎮到保定的客車上看到,在一個干涸的河塘上,有一層厚厚的鹽霜,遠遠望去像是剛下了一場小雪。車上的當地人說,那是皮革業長期污染所致,已經見怪不怪了。
也不能說蠡縣的治污情況毫無進展。據黃懷義了解,就有“150多家毛紡企業倒閉了”。記者在留史鎮走訪看到,確實有大片的廠房被閑置,院內野草叢生,滿地狼藉。
蠡縣一度因紡織、皮革等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而名噪一時。“各大專業市場人流如潮,商品琳瑯滿目;工廠拔地而起,拉貨的車輛川流不息。”黃懷義說。但現在,隨著大量毛紡企業倒閉,蠡縣綜合經濟實力也一落千丈。公開數據也顯示,2007年,蠡縣經濟綜合實力排名由2002年全省第29位下降到第93位,財政收入則在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負增長。
其實,昔日的蠡縣,在當地人眼中就是富裕的代名詞,當地素有“南有溫州,北有蠡縣”之雅稱。但現在,污染已使“亞洲最大的皮毛集散地”面目全非。前不久,保定市副市長劉寶玲指出,蠡縣污染反彈的實質問題在于環保人員的工資體制,“在收錢、停產的矛盾中掙扎”。
本報記者發現,在河北省環保廳于2010年1月21日的全省環保系統先進工作者表彰名單中,蠡縣環境保護局局長崔永澤居然榮登其榜。截至本報記者完稿時,尚未看到有關崔永澤的處理公示。
- 上一篇:徐永視察辛集國際皮革城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