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鞋企直奔產業高端化
中國鞋網10月10日訊, 如今在成都,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在直奔“微笑曲線”兩端,力爭在全域成都范圍內實現產業發展單位資源利用效率最高、貢獻最大,盡快形成具有強大競爭力和支撐作用的市域現代產業體系。
直奔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
中國制鞋業素有“三州一都”之說,“三州”是指沿海的廣州、溫州和泉州,“一都”就是成都了。在全市制鞋業最集中的武侯區,2009年鞋類銷售額達350多億元,是2003年的7倍,其中又以女鞋居多,武侯區因此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等授予“中國女之都”的稱號。
然而,記者來到武侯區采訪時發現,這里的鞋廠正在逐步外遷。原來留給制鞋企業蓋廠房的160畝園區,剛剛建成一片26萬多平方米的現代化樓群,這就是集鞋業貿易、產品研發、人才培訓、信息發布和原材料供應為一體的“武侯國際鞋都”。其中,僅“武侯直銷鞋城”就有42000多平方米,入駐廠商已有135家,未來這里將成為西部最大的中高檔成品鞋展示貿易中心。目前,鞋城正積極與法國、意大利等國的設計機構聯系,商談在此設點,幫助本地企業開發新產品,培訓設計人員。
武侯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董里介紹,武侯區鞋業規模雖然不小,但過去多為貼牌生產,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生產一雙高檔女鞋最低只能掙2%的加工費。為改變這一局面,近年來區里根據全市的統一部署,積極引導企業在提高設計能力、培育自有品牌、建立營銷渠道和專賣店上下功夫,向產業高端進軍。經過努力,武侯區制鞋企業已經有了一批叫得響的品牌,如卡美多、艾民兒等。
近年來,為了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成都積極引導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實現產業的價值鏈高端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來自成都市經委的數據顯示:2009年全市技改投資完成931億元,同比增長35%,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23.3%,占四川省技改投資的37%。
青白江區是成都市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區內聚集了攀成鋼、天馬、巨石等2200余家企業,規模以上企業160余家。
從2008年開始,青白江區對新引進項目嚴把投資立項審批關、環境影響評價審批關、節能減排評估關,嚴格控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新項目進入。如今,青白江區“產業與生態城市相融,城市化與生態工業互動”,1700畝工業區森林公園掩映著現代化廠房,工業廠區和生活區之間,1200畝生態綠化隔離帶已綠樹成蔭……
記者在青白江區巨石集團成都公司生產廠區看到,一個巨大的氧氣罐正在建造。這是全國最先進的窯爐純氧燃燒系統,將徹底解決鍋爐燃燒不充分造成的能源消耗大、廢氣排放多的技術難題。“項目近期就將投入使用,不僅每天可節約5萬立方米天然氣,還可以實現二氧化硫的零排放!”技術人員告訴記者。2009年3月2日,青白江區內最大的企業攀成鋼公司總投資4500萬元的105燒結煙氣脫硫項目正式投入運營,年可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4500噸左右,年消減煙塵排放200余噸。
在推動傳統產業向產業高端發展的同時,成都還加快打造新能源、電子商務、3G等新興產業的重大基地。該市雙流縣就在短短幾年間把新能源培育成了高端產業。負責此項工作的縣委常委兼新能源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廖維忠告訴記者,從2008年至今年上半年,雙流縣先后與天威新能源、中光電阿波羅、漢能控股、中國核動力研究院等企業和機構簽訂協議,引進以光伏、光熱、核能、風能為重點的新能源重大項目28項,協議總投資640.8億元。隨著項目的逐步投產,全縣新能源產業正呈高速發展之勢,今年上半年完成工業增加值19.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62億元。
傳統鞋業、傳統重工業的脫胎換骨,新能源產業的迅速騰飛,反映出成都產業結構調整的清晰路徑:直奔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
一區一主業
記者在調研采訪中了解到,成都市明確提出產業發展直奔“兩個高端”是在去年底,但相關工作這些年來一直在推進之中。
和其他城市一樣,成都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也曾出現過較為混亂的現象。全市9區4市(縣級市)6縣,一度出現過120多個“工業園”,各家相互爭項目、爭資金,造成嚴重內耗和產業趨同。
為解決這一問題,從2003年起,成都市在統籌城鄉發展中明確提出了工業向園區集中的要求,并進而做出“一區一主業”的嚴格規定,即每個區縣只保留一個工業園區,并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一兩個主導產業。不符合本地產業規劃的招商項目,一律不許落戶,但可以轉讓給發展此類產業的其他區縣,并分享招商成果。本市企業的搬遷轉移,也必須符合這一規定。武侯區的制鞋企業外遷時,就全部進入了遠郊區的崇州市,因為當地將鞋類箱包制造列為主導產業,以便就近安排農村富余勞動力。
在這一規定的強力推動下,成都市各類園區已減至21個,各區縣的產業特色逐步明晰,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電子信息、軟件、汽車、生物制藥、航空航天等11個實力較為雄厚的現代產業集群正在形成,新能源、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方興未艾。今年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入園比例已經達到73.9%。
位于龍泉驛區的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就充分嘗到了“一區一主業”的甜頭。開發區管委會統籌發展局局長胡洪鋼告訴記者,這里雖然是國家級開發區,但是過去由于產業雜亂,形不成氣候,長期發展緩慢。這兩年,開發區將汽車和工程機械確定為主導產業,迅速聚集了大眾、豐田、吉利、川汽等8家整車企業和110多家配套企業,以及成都神鋼、南車隧道設備等4家工程機械制造企業,隨著產業鏈不斷完善,開發區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去年,全區汽車主導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64億元,工業增加值40億元,稅收6.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40%和47%。
“一區一主業”的產業調整方略,推動了成都城鄉經濟的均衡發展,帶動了各種要素向園區聚集,也促進了土地等各種資源的集約利用。2006年—2009年,成都市的工業增加值、投資額和稅收年均增長24%以上,而同期工業用地年均增幅僅為9.8%。現有產業實力的不斷增強,為成都市發展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奠定了堅實基礎。而成都市雄厚的教育科研資源,則為發展“兩個高端”提供了強大人才支撐。成都擁有各類高校42所、在校大學生近59萬人,還有國家級科研院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126家,各種專業技術人才近80萬人,僅兩院院士就有33人。
今年初,成都開始了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規劃,確定了今后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總體目標和方向,劃定了13個市級戰略功能區和一批區(市)縣產業功能區,將構建以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為核心、以高新技術為先導、以強大的現代農業和現代制造業為基礎的市域現代產業體系。功能區中既有高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端產業,也有鞋業、家具等傳統產業的高端。
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
根據產業發展趨勢和自身優勢,成都市委、市政府經過多次研究論證,確定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加以重點培育,以搶占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制高點。成都市市長葛紅林認為,一個城市只有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興產業,才能欣欣向榮,充滿活力。這也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
來到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天府軟件園,如同進入了大學城。這里集中了150多家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員工有2萬多人。高樓環繞的園區里,來來往往的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如今,高新區已成為全市高端產業的聚集區,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精密機械制造三大主導產業,以及集成電路、軟件開發和服務外包等六大產業集群,2009年實現產業增加值396.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1%和32%。在科技部組織的綜合考評中,成都高新區在56個國家級高新區中進入前三名,僅次于北京和深圳。
優良的發展環境,吸引了英特爾、IBM、諾基亞等眾多世界500強企業來此落戶,其中英特爾在這里封裝測試的芯片已經占集團全球產量的半數。
新近遷入高新區的世界500強企業中,有來自丹麥的航運巨頭馬士基集團。經過半年多的篩選,這家公司最終把財務數據處理中心建在了既不靠海也沒碼頭的成都。在天府軟件園的一座寫字樓中,馬士基信息處理(成都)有限公司總監克里斯先生向記者介紹了選擇成都的三條理由:一是人才素質高,數量有保證;二是人工費用比沿海城市低20%—30%,有利于降低運營成本;三是有非常好的基礎設施和軟環境,軟件園和高新區的服務十分周到。公司在3月份開業時只有三四百名員工,現在已經增加到了近千人,今后還要繼續擴大規模。
高新區發展策劃局局長湯繼強對記者說,對于成都這樣的內陸城市來說,發展電子信息、軟件等低物流成本的高端產業,可以避開其區位劣勢,發揮人才密集的優勢,走上科學發展之路。如今,高新區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軟件園的寫字樓還沒完工就被企業租光了,上半年全區經濟增幅接近30%,“3年后,高新區的產值將會從去年的400億元增加到3000億元。”湯繼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