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村制鞋業聲名鵲起備受關注
中國鞋網9月16日訊,世界品牌耐克也青睞藍村
隨著青島藍村制產業集群的聲名鵲起,藍村成為招商引資的熱土。許多外地企業看到藍村產業集群所引起的邊際收益提高、 邊際成本降低的情況,為了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紛紛落戶青島藍村這片投資沃土。包括一些外資知名品牌也開始關注并落戶藍村,耐克就是其中一個。
筆者到達青島泰進鞋業有限公司的時候,適逢下班時間,幾百位身著藍色制服的職工有條不紊地走出廠區。走進生產車間,其宏大、氣派的現代化生產線,給人一眼望不到頭的感覺。
泰進分管人事工作的姜主任介紹說:“我們是韓國獨資企業,目前專門生產耐克鞋鞋幫,F有10條生產線在運轉,新生產線正在上馬,正在招聘新員工。等達到16條生產線的時候,我們再開始生產耐克運動鞋成品。”
泰進是青島泰光有限公司在藍村新建的分公司。青島泰光制鞋有限公司是一韓國獨資企業,專門生產耐克鞋,擁有12條生產線,年產耐克鞋700多萬雙,主要設備來自英國、美國、巴勒斯坦、韓國等;青島泰光是山東省同行業中規模最大的制鞋工廠,是耐克公司全球四大加工廠之一,年出口創匯達到 1.5 億美元。泰光是今年五月份在藍村設立“泰進”新廠的,泰光鞋業之所以選擇在藍村投資生產,除看中藍村有利的制鞋業環境外,特別青睞藍村有一個制鞋產業大軍。受益于產業集群的人力資源優勢,他們僅僅在來藍村落戶三個月后就招聘到 700 多名員工,這些員工普遍有著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制鞋技術,幾乎不需要多少培訓就可以上崗。按照公司的規劃,到年底,泰進的員工將達到 1200 人。“除享受本地優惠政策外,在招工上,鎮黨委政府給了我們許多支持,這在別的地方幾乎是不可能的!
藍村的制鞋產業集群所擁有的充足人才儲備,是與藍村鎮黨委政府堅持把抓好勞動力培訓與促進制鞋產業提檔升級相結合的戰略方針分不開的。為確保不使人才與招工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他們引進了高水平的培訓載體――德州科技職業學院,并與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建設人才實訓基地,圍繞制鞋研發設計、制鞋工藝、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環節開展制鞋產業鏈特色培訓。這為藍村引進世界著名品牌埋下了伏筆。
鎮黨委書記于毅在談到引進耐克鞋的生產時說:“引進國際知名品牌耐克,是我們整個品牌戰略的一部分,也是藍村鎮經濟轉方式調結構、實現品牌立鎮的重要策略。我們以此促進藍村鞋業由粗放式向集約式、精品化的品牌道路邁進,并最終與國際接軌。類似的招商引資我們還將繼續!
藍村的產業鏈做得很扎實
“我們家在藍村的產業還沒發展起來之前,是生產大紅紙的,就是春節人們貼春聯時用的那種紙。”如今已擁有四家企業的藍村人孫仁浩娓娓道來,“那種紙的生產很臟,對環境污染很厲害。后來隨著藍村制鞋產業的興盛,就把那營生停了,成立了現在的青島福泰印刷包裝有限公司,主營鞋盒的印刷與加工!彪S著資本的積累,他又成立了福泰天然氣、橡塑、福泰工貿三個公司,但印刷是主業。在藍村,像孫仁浩這樣的印刷包裝企業有20多家,是整個藍村制鞋產業鏈條的一環。
在發展之初,藍村鎮的皮鞋產業僅僅是單一的加工制作,隨著規模的擴大,對上游的鞋料、下游的包裝銷售需求越來越大。為此,藍村鎮黨委政府因勢利導,不斷完善產業鏈條,鼓勵配套經營,形成了從鞋料經營到皮鞋加工、印刷包裝與銷售一條龍的皮鞋產業鏈條,既促進了生產專業化,培育壯大了皮鞋產業集群,又提高了皮鞋產業的經濟效益,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
在核心產業形成之后,如何藉此建立完善合理的產業鏈,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為藍村鎮增加多條致富路,也是一門大學問。 鎮黨委政府首先通過以法治鎮,抓市場環境治理,抓社會穩定,為形成大產業集群建立良好“軟件”系統。其次,狠抓硬件建設,為產業鏈的騰飛建立起堅實的“平臺”。
一個年產鞋子過億雙的鄉鎮,配套物流設施和服務必須跟得上。藍村鎮黨委政府在1996年投資200萬元建設托運市場的基礎上,2004年又投資600萬元規劃建設了藍村物流中心,集中全鎮皮鞋托運業務,實行統一規范管理,建立 24 小時收貨制度。數年積累,現已開辟托運線路 150 多條,培育托運業戶20 余戶,擁有8 噸以上營運車輛80多臺,全鎮90% 以上的皮鞋通過物流中心銷往全國20多個省區市150多個城市和俄羅斯、朝鮮、韓國等國外市場,日均托運皮鞋45萬雙,藍村鎮已成為江北最大皮鞋中轉站――河北省石家莊市鞋帽類批發商城、 省內最大皮鞋中轉站――臨沂市小商品城的重要貨源地。其中,每天下午3 點通過物流中心發往石家莊市的皮鞋,第二天上午7 點前就能送到批發商手中,9 點左右就會批發一空,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務為藍村皮鞋產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圍繞制鞋業所建立的產業鏈在日益完善和壯大,成為藍村鎮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全鎮從事鞋盒、鞋幫等輔助加工的業戶發展到 567 戶,鞋料經營店達到 128 家,吸納從業人員 3.2萬人。皮鞋產業日益成為全鎮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和農民增收、財稅增加的主渠道。
從自發到自覺,從自主運作到聘請外腦支援,從零散經營到龐大產業集群,從低端生產到品牌創新……昔日的家庭作坊、散兵游勇的管理模式,在新產業發展的集中突破與全面整合中,正進行著積極的蛻變。無疑,在藍村制鞋產業集群升級換代、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一種開放的、競爭的、宏大的企業文化正呼之欲出,它將直接引領藍村的未來。
青島藍村,能否為中國北方的制造業樹立一個樣本?讓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