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推進泉臺鞋等產業發展
中國鞋網9月14日訊,本月12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與《海峽兩岸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協議》正式生效。“ECFA新時代”的來臨,不僅推動兩岸經濟關系合作共贏,也為與臺灣相鄰的泉州發展注入新活力。
據了解,ECFA生效后,祖國大陸將對539項原產于臺灣的產品實施降稅。降稅產品包括農產品、化工產品、機械產品、電子產品、汽車零部件、紡織產品、輕工產品、冶金產品、儀器儀表以及醫療產品等十類。
上周,在第三屆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采購訂貨會上,臺灣以水產品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大力度挺進大陸市場。除了農產品以外,電子信息、石化、機械、生物醫藥、服務業、紡織、服裝、、包袋、冶金、建材、食品飲料以及其他新興產業等也是泉臺對接重點。
專業人士表示,對于泉州而言,ECFA正式生效的未來意義將遠大于短期利益。未來兩岸區域經濟形成互補,大中華區經濟發展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農業合作朝縱深發展
ECFA簽訂之后,多項農產品的進口零關稅協定受到極大關注。記者從泉州閩臺農產品市場了解到,目前臺灣真品館、兩岸農產品公共保稅倉建立并落戶泉州,兩者將成為泉州與臺灣農產品方面的信息集散中心,并將有效降低兩岸農貿間的物流成本。除此之外,商務部已經批準了閩臺農產品市場在臺灣高雄設立辦事處,將大陸市場的需求、政策變動等信息提供給臺灣方面,并進行貿易采購、報價、簽約和市場調研業務。下一步,閩臺農產品市場還將在臺灣云林設立分公司。
據分析,由于ECFA簽訂后,臺灣農產品可大量進入大陸,泉州方面有關于兩岸農產品公共保稅倉的建立,以及已經動工的漁業專業碼頭,將為泉州農產品物流發展帶來無限商機,并將促進泉州的水產品養殖業整體水平的提升。閩臺農產品市場相關負責人王世哲表示,臺灣農產品,尤其是水產品,包括活魚、冰鮮魚、凍品進入大陸后,將為臺灣的漁業、捕撈業、養殖業拓寬廣闊的大陸市場,并極大地帶動大陸方面的水產品養殖業發展。另外,泉州擁有的兩岸農產品公共保稅倉和已經動工的漁業專業碼頭,將促進臺灣活魚業者與大陸合作經營活魚儲存,泉州有望成為臺灣水產品的轉運中心。
產業互補進一步增強
ECFA正式生效后,臺灣將對267項原產于大陸的產品實施降稅,降稅產品包括石化產品、機械產品、紡織產品及其他產品等四類。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對于泉臺產品輸出與輸入都有極大的帶動作用。
匹克集團董事長許景南表示,協議中的降稅清單包含了許多不同的產業,兩岸通過ECFA,可進一步加強合作,不僅可以縮短交易的時間周期,還可以進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了兩岸產業發展的經濟效益。
恒潤財務董事長倪忠森分析稱:“ECFA將促使臺灣通過大陸這個平臺再發展,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以資本市場為例,臺灣本身的資本容量有限,通過協議的簽訂,臺資、臺企更容易進入大陸發展,而對于海西而言,特別是泉州,由于地域及文化上的優勢,能夠‘先人一步’引進臺灣專利技術、先進人才以及技術設備。”
在他看來,未來,泉州的中小民營企業將更有機會到臺灣的資本市場發展,人才、技術、資金都能夠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兩岸的民間資本流動將更加順暢。
七匹狼董事長周少雄表示:“協議簽訂后,泉臺兩地產業對接將會更快更順暢,原本一些處于觀望中的兩岸企業也會采取實際行動,泉臺合作高潮也會隨之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