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金盛國際鞋城的生存法則
中國鞋網7月02日訊,在鄭州市京廣路上,修路的挖掘機正在轟鳴著。周邊商戶“拆遷處理”的招牌甚至比大大的“鞋城”招牌更醒目。
作為鄭州的一大主干道,京廣路每天都迎接著熙熙攘攘的人流,也創造了繁華的商業帝國——京廣路鞋城。
“人流量非常大,每天大概有兩三萬的人流。”京廣路鞋城一位朱姓商戶告訴《經濟視點報》記者。
6個小鞋城在這條路上星羅棋布,5家產權單位、6家經營單位分治的格局已然形成。這也制約著市場升級改造的步伐,一排排簡陋的大棚仍在上演著原生態的市場交易。
即使如此,這個1994年掛牌成立的京廣路鞋城,其市場份額已經占據國內鞋業半壁江山。
而金盛國際鞋城就蝸居在這里。
在這分而治之的6家小鞋城中,金盛國際鞋城的招牌比較醒目。金盛國際鞋城企劃部經理張傳偉認為,金盛國際鞋城的發展并不樂觀,“由于鞋業準入門檻低,大量資本進入這一行業,加大了同行之間的競爭,我們率先通過電子商務搞經營,就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競爭。”
13年的升級持久戰
一場改造棚戶簡易房的升級持久戰一打就是13年。
“棚戶簡易房衛生條件差、消防跟不上,一間房子里擠著兩三家商戶,很多業主倉儲場所緊張、經營場所不能滿足需要、要到較遠的地方租房住宿。”一位在市場內經營多年的商戶張宏說。
而早在1997年,就有小鞋城邁出了升級改造的步子。陸陸續續的市場基礎建設使整個市場經營基本停步,營業額開始下滑。這場升級戰一打就是13年。金盛國際鞋城也受到沖擊。
但是直到現在這個問題也沒有徹底解決。張傳偉一語道破玄機:“由于產權歸5家共有,只要一家不同意,就沒辦法進行共同改造。”
6家鞋城沒有共同的管理單位和協調機構,使得看似簡單的升級問題難上加難。
其實在2004年,6家曾協調成立了一個公司,負責協調共管鞋城內各自為政的小鞋城。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最后公司流產。
“整個京廣路城的營業額從2003年最高的20億元縮減至2008年的10億元。”張宏表示。
于是各個鞋業一、二線品牌總部開始陸續撤離。“搬離的有李奧納多、金利來、鱷魚恤[0.49 1.04%]、賓度、安踏、匹克、夢特嬌、紅蜻蜓、木林森、森達等”。京廣路鞋城原產權單位之一的二七區貿易二公司原總經理張秀文說,“現在一個都沒有了。”
6家經營單位的自身升級改造,以及京廣路拓寬改造帶來的重建與拆遷,讓包括金盛國際鞋城在內的整個京廣路鞋城陷入漫長的“陣痛期”。
2009年11月6日,6家之一的現代鞋業廣場升級改造完成,總算是為13年升級戰帶來了一絲曙光。
分地下2層、地上15層,集商業、居住、商務、會務于一體的現代鞋業廣場開始投入運營。整體投資1.5億元,總面積2萬多平方米,其中5層為商鋪,經營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
在張傳偉看來,在未來的市場運行中,臟亂差不可能托起鞋城的明天。“目前,金盛國際鞋城已經著手建設鋼架結構安置房了,升級改造只是時間問題。”
“網上鞋城”求生
在金盛網上鞋城電子商務推進中心,有這樣一群忙碌的身影。有的在接聽電話解答客戶網上購買的疑問,有的是在整理貨物準備裝箱發貨,有的在設計產品促銷專題滿足節日市場的需求……
早在1993年,河南省盛祥置業有限公司開始興建金盛國際鞋城。
據張傳偉介紹,金盛國際鞋城的投資方河南省盛祥置業有限公司,先后在廈門、平頂山等地陸續開發多家商業廣場項目。
“在剛剛運營那幾年,基本屬于賣方市場,供應稀缺,營業額連年增長。”張傳偉表示。
但是隨著市場升級難題遭遇瓶頸,整個京廣路鞋城的無序也影響到了金盛國際鞋城。
“而今,鞋業批發市場的批發商們只有不斷轉變觀念、改進方法、與時俱進,才能在激烈的商戰中生存,這就是我們建立網上鞋城的目的。”張傳偉表示。
到目前為止,金盛網上鞋城的整個團隊形成了產品、導購、物流、支付、售后等各個環節都有專員接待的機制。
“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圍繞服務好電子商務平臺,客戶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電子商務的整個購物流程都是通過網絡完成,因此要求我們必須進行專業的分工。”金盛國際鞋城資深企劃何樹海說道。
“只有不變應萬變,才能將市場盤活,既然暫時不能升級改造,我們就走電子商務這條路。”金盛國際鞋城總經理李繼增表示。
在李繼增看來,不僅僅在京廣路鞋城,在全國同行業中,金盛國際鞋城利用電子商務搞經營的做法可以說是比較超前的。到目前為止,金盛網上鞋城已經在業內小有名氣,而且在中國實體鞋城更是開創了電子商務的先河。
“同時,在服務保障的前提下,電子商務要隨時關注市場的需求變化,及時與鞋城的商戶進行產品溝通,這樣就有效地保障了我們的產品是客戶最需要的。”李繼增說道。
規劃經營
“市場是否存在對這種產品的需求?需求程度是否可以給企業帶來所期望的利益?新的市場規模有多大?需求發展的未來趨向及其狀態如何?這不僅是鞋城商戶要考慮的問題,也是我們市場管理者今后要思考的問題。”李繼增表示。
在李繼增看來,未來商品市場經營模式中,有規劃的經營是市場健康發展的有力保證。
“其實,有好多市場就是缺乏前期的市場調查,以致剛成立時紅紅火火,隨后萎靡不振,直至死亡。”李繼增解釋道。
“在批發商轉軌的過程中,觀念的轉變至關重要。”李繼增認為,“不能把自己看成是僅僅收房租的房東,作為市場管理者既要疏導管理,又要策劃經營。”
然而,在傳統的商品市場交易中,多數代理商以為品牌是工廠的,品牌推廣是工廠的事,與己無關,自己只忙著賺現錢、賺快錢,缺乏長期計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這些商戶往往做不久。”李繼增說道。
“就鞋業這種商品來說,向廠家索取品牌廣告投資資源,好的區域品牌建設,會讓經營業務拓展事半功倍;自己代理的品牌或者貼牌商戶更應該注意品牌聲譽關乎產品銷量,更應重視終端的品牌識別建設。”何樹海表示。
何樹海認為,就目前的鞋城大多數商戶來說,批發商多是私人老板,內部普遍缺乏管理制度,主要靠親情、感情和不成文的行規來維系;對外缺乏成套規范的政策制度,老板口頭承諾盛行。
另外,關于未來金盛國際鞋城的發展模式,李繼增有自己的規劃。給商戶設計實際、簡單的管理規則,如倉庫管理、業務銷售管理、訂單管理、回款管理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