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鞋企迥然不同的發展戰略
中國鞋網7月02日訊, 創信與奧康:一個重制造,一個創品牌
作為制鞋大亨的廣州創信有限公司(下稱“創信”)和溫州奧康集團(下稱“奧康”),分別處于珠三角和長三角,而且目前同樣受困于勞動力以及原材料等成本的快速上漲,并在為歐盟對中國皮鞋反傾銷官司積極奔走。
但是,因為所處地域不同,帶來了兩家企迥然不同的成長軌跡和經營發展戰略,也帶來了不同的結果。
創信尋求轉型之路
廣州創信董事長吳振昌1990年從臺灣地區來到廣州設廠,是最早一批將生產線遷往大陸的臺灣地區鞋商之一,利用他原先的海外網絡和廣東廉價的勞動力,為耐克等一批大客戶代工。隨著廣州工廠迅速發展起來,他索性將臺灣工廠關閉而將全部訂單轉移到了大陸,高峰時創信曾有接近2萬名員工,年出口額1億多美元。
不過,近幾年來受珠三角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人民幣升值、國家宏觀調控、國際貿易摩擦以及國際市場消費低迷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吳振昌的企業開始走下坡路,尤其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廣州創信訂單下滑了三四成,工人數量也由1.3萬多人減至目前的六七千人。
前段時間,曾傳出吳振昌已將工廠遷往其他地方。吳振昌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予以否認,他談到今年訂單情況有所回升,但成本壓力仍非常大,不敢貿然再擴大生產規模,在珠三角目前用工緊張的情況下,不會用高薪向其他鞋廠挖人,只能舍棄部分廉價的訂單,保持現有規模,并思考新對策。
但是在內遷做品牌經營還是外遷至東南亞的問題上,吳振昌犯了難。因為兩者都存在風險,他還需要慎重考慮,畢竟這關系到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吳振昌這幾年來不斷到廣東湛江以及東南亞的越南、印尼等地考察,這些地方勞動力成本相對有優勢,尤其是越南,制鞋工人工資只有廣州的三分之一,這對加工貿易企業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加上今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啟動,為雙邊投資及貿易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但是,東南亞的生產配套遠沒有大陸成熟,更重要的是,外遷后很可能將錯失大陸這個龐大的市場機會。
而假如內遷,在交通運輸以及生產配套上也將面臨一些問題,尤其是對他這樣90%產品出口的企業來說暫時存在諸多不利。
幾年前,吳振昌也開始代理一些品牌拓展內銷,但進展并不順利,目前還占不到公司銷售額的10%,吳振昌坦言這與他將更多精力放在出口訂單生產上有關,但他還是很看好內銷市場的前景,只是從制造業轉入商業有較大風險,前期市場調研要做好充分準備。
奧康借品牌擴張減壓
奧康集團是浙江溫州一家土生土長的本地民營企業,創建于1988年,目前溫州工廠有6000多名制鞋工人,在重慶有2000~3000人。
與江浙一帶諸多皮鞋出口企業一樣,奧康先是從國內市場起步,后來逐漸開拓出口市場,目前內銷占到80%,出口占20%。去年內外銷總額增長都超過20%,估計今年還可保持不錯的增長幅度。
“目前出口市場比較平穩,主要為一些歐洲的中高端客戶代工,增速遠沒有內銷那么快,奧康四個自主品牌加上剛收購的意大利品牌萬利威德大中華區經營權,多品牌運作吸引了不同層面的消費者。內外銷兩條腿走路,我們形成規模采購和生產,以及制定同一套標準規范生產流程,以嚴格的管理來提高效率和控制浪費,以及不斷加強研發和設計,這些措施目前可以抵消上漲的成本。內銷的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可為出口訂單減壓,”奧康集團新聞發言人王海龍說,“此外,奧康從2003年開始到重慶璧山縣投資,這里制鞋成本比起溫州大約減少20%,奧康正有意加大在西部的生產。不過,在重慶產的鞋產品主要是供應西部市場,考慮運輸等問題,出口產品基本還都放在溫州。”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周世儉表示,相對而言,長三角企業比珠三角企業在打造品牌和自主研發等方面意識更強,而且不少出口企業是以一般貿易為主,與國內經濟聯系更緊密。很大程度依靠本土企業和本地農民工發展起來的長三角對外貿易比珠三角的基礎更牢固。珠三角外貿主要依靠港澳臺外商投資和外來勞工迅速發展起來,目前外商在廣東外貿總值中依然占到六成。隨著珠三角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部分外商將會再次往勞動力低廉的地區遷移。此外,江浙一帶自主品牌企業多,工作環境和薪水不錯,也將會把廣東部分熟練農民工吸引過來,珠三角外貿發展后勁明顯弱于長三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