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鞋服品牌發力并購搶占高端市場

中國鞋網6月23日訊,去年下半年被掛牌出售的休閑服飾“鼻祖”奮牌(FUN)已經找到了買家——記者日前從業界獲悉,奮牌(FUN)最終是被一家泉州企業所收購,不過出于經營計劃等的考慮,新東家一直對收購事宜秘而不宣。
據了解,收購奮牌(FUN)的泉州企業為一擬上市服裝企業。該公司為將來的成長性著想和為上市做準備,此前一直有通過收購進行擴張的意愿。至于收購資金等細節問題,該公司工作人員并未對記者作出回答。
奮牌三易其主
算上此次被泉州企業收購,奮牌已經是三易其主了。
去年下半年,國內休閑服飾的開山“鼻祖”奮牌(FUN),被品牌擁有者廈門帆派服飾有限公司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以780萬元的價格掛牌出售,轉讓其商標。
在廈門帆派服飾有限公司之前,奮牌(FUN)的擁有者是奮發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廈門奮發企業有限公司。奮發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是在香港及新加坡兩地同時上市的公司,其子公司有廈門奮發企業有限公司和香港班尼頓控股有限公司。廈門奮發企業有限公司旗下還擁有制衣廠、針織廠、漂染廠、水洗廠以及安溪奮發企業有限公司等分支機構。
1985年新加坡商人在廈門殿前成立了廈門奮發企業有限公司,將美國知名品牌奮牌(FUN)休閑服裝成功地導入中國市場,主要產品是奮牌(FUN)牛仔服飾系列和休閑服飾系列,包括牛仔裝、毛衣、襯衫、褲子、T恤衫、運動鞋、襪、帽、 包、皮帶、眼鏡等。作為第一家以零售專賣的形式登陸中國的休閑服飾品牌,奮牌(FUN)的誕生,開始讓國人慢慢熟悉專賣零售的模式。恰逢改革開放初期,西方流行文化在中國具備快速傳播之勢,奮牌(FUN)借助這一東風吸引了大批都市年輕人。
從1995年開始,國際服裝品牌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刺激了國內品牌的快速發展。2000年以后,奮牌(FUN)為適應競爭,擴大產品領域,下調價格,并參與二、三線市場銷售競爭,一度成為量販品牌的帶領者。2005年以后,面對國外品牌的蜂擁而入,奮牌(FUN)開始走下坡路。
在競爭對手快速崛起之時,面對商鋪租金走高等驟然放大的國內時裝零售市場風險,奮牌(FUN)的東家選擇了出售本公司主要時裝商標“FUN”、將所有生產訂單外包給集團以外的廠商代為生產和以特許經營方式小規模經營奮牌(FUN)門店來自保。此外,奮發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自身的現金流不足也讓其不得不“壯士斷腕”。奮發國際2006、2007兩個年度財報顯示,兩個財年該公司分別虧損510萬港元和3870萬港元。根據當時的公告,奮發在中國經營264家奮牌(FUN)門店。
2008年5月,奮發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全資附屬公司——廈門奮發企業有限公司以2000萬元人民幣價格把FUN商標轉讓給廈門帆派服飾有限公司。當時廈門帆派服飾有限公司除花費2000萬元購買商標所有權外,還購買了奮牌(FUN)的門店、貨品以及銷售通路等。如果僅僅以底價出售,廈門帆派服飾有限公司持有FUN商標僅僅14個月,就大幅縮水了1220萬元。
去年下半年,廈門帆派服飾有限公司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
【背景】
并購浪潮涌動
國際經濟環境變遷帶來的行業大洗牌和中國鞋服品牌在國際市場地位的快速提升,使得泉企海外收購成為一種潮流。
早在2007年安踏上市時,該公司就宣稱有收購國外知名品牌的計劃。時間進入2009年,安踏以3億多元的價格從百麗手中獲得菲樂(FILA)中國區業務。
特步(中國)有限公司總裁丁水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透露了收購國外品牌的計劃,而收購的目標品牌可能來自歐洲。業界猜測,特步未來收購的歐洲品牌可能是茵寶(UMBRO)、迪亞多納(DIADORA)或其他一些知名的戶外品牌。還有傳聞稱,另一歐美知名品牌愛威亞(AIVA)也正在成為泉州運動品牌收購的目標。
九牧王(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聰穎也曾表示要采取合資或收購的方式,與歐洲的三家國際品牌公司合作。
事實上,泉州企業提出并購的想法并非只有上述幾例。福建格林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建河一席話就代表了大多泉州企業家的心聲:“現在是企業并購的一個較好的時期。企業收購一些牌子,不應局限于國內品牌,對國外品牌也可以考慮。如果條件成熟的話,我們也考慮與國外品牌合作,幫助他們拓展國內市場,我們則借助其營銷網絡到國外參與競爭。”
【訴求】
“補缺”與“搶高端”
為何泉州品牌在近年紛紛發力進行品牌并購呢?不少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國內高端品牌缺失,想辦法搶占高端市場成了眾企業的心頭大事,借力海外品牌成為一個快捷途徑。有業內人士認為,高端品牌的文化價值來自于其歷史價值、傳統文化及所包容的社會觀念,歐美品牌往往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容易在消費者心中形成優質、高貴的形象,而國內鞋服品牌歷史短,文化積淀薄,難擔當“搶高端”重任,正所謂“與其花大力‘造’一個高端品牌,還不如直接‘買’一個”。
除了搶占高端市場的訴求外,“缺補”也是泉州企業進行品牌并購的目的。業界人士猜測,此次收購奮牌(FUN)的泉州服裝企業就希望利用奮牌(FUN)的牛仔服飾系列和休閑服飾系列豐富自己的產品體系。此前就有李寧公司為了開發羽毛球市場,收購了福建凱勝體育企業的全部股權,充分利用兩個品牌各自的優勢,快速提升了公司在羽毛球范疇的市場占有率。
另外,“推動上市融資”也是企業尋求并購行為的一個目的。
【展望】
風險與機遇并存
有專家表示,收購本身需要較長時間的準備溝通,必須經歷所謂“戀愛”磨合期,而收購之后要保持海外品牌產品原有的風格和品質,還需要注意吸收品牌的核心技術和文化內涵。
專家認為,企業收購過程中需要理性,因為“機遇與風險并存”。以并購海外品牌為例,倘若企業只收購海外品牌在中國的經營權,那就很有可能是“替別人養孩子”,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而如果把設計、產銷等環節全盤接收,原本精于制造的中國企業就要在繁雜的企業管理方面大花心思,成效尚需市場考驗。另外,要對海外品牌的市場定位、產品特點、運營模式等基本問題分析透徹。在這方面,皮爾卡丹收購案正是前車之鑒,其授權運營模式在中國市場涉足領域較多,分支雜亂,在業界備受詬病。即便將來國內企業對其重新策劃運作,也會因該品牌曠日持久的模式慣性消耗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