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是制革企業提升競爭力的利器
中國鞋網05月29日訊,知識產權是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權利。知識產權制度賦予了創新者享有法律上的權利,阻止他人未經權利人許可而使用,從而成為保護創新者權益、激勵創新的一項制度。知識產權制度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推行的保護創新成果的制度。
市場競爭的利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世界經濟的每一次大發展都是科技發展推動的結果,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誰先掌握了先進的技術,誰先創新,誰就會走在發展的前列。知識產權作為對智力創新成果的保護,也成為了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
知識產權制度賦予技術創新者、品牌擁有者在一定的時間內對其知識產品享有專有權。這種權利可以說是“合法壟斷,贏家通吃”。其他任何人要想使用其創新成果、品牌,必須征得其同意并支付相應的費用。侵犯這種專有權的行為會得到社會各種法律措施的制裁,這就可以有效地制止未經創新者、品牌擁有者許可而違法使用創新成果、品牌的行為發生,維持創新者、品牌擁有者的利益。
為了占領中國市場,許多國際大公司紛紛加大在中國內地的專利布局。外國公司在中國通常所采用的策略是,先壟斷專利技術,然后壟斷標準,進而大舉占領中國市場。“國際品牌在中國申請專利的數量是以中國市場的供求關系為標準的,中國企業在哪個市場潛力大,國際品牌就會在哪個領域尋求專利保護,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中國本土品牌崛起的速度。” 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楊鐵軍曾指出。
近年來,隨著自主創新意識漸強及相關政策的不斷出臺,國內商標注冊申請、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一躍而上,很快登上世界第一的位置。然而,受我國專利制度和知識產權執法環境的影響,企業更多地是將一些小發明和創造申請為實用新型專利,科技水平與競爭力與國外公司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目前中國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很多企業處在有“制造”無“創造”、有“產權”無“知識”的狀態,一些企業甚至靠仿造和假冒生存。這些都昭示著中國專利的“硬傷”:數量多,質量差,專利競爭力堪憂。眾多產業缺乏自主核心技術的現狀,成為我國產業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嚴重制約。
企業打造品牌的基礎
眾所周知,我國的傳統制造業規模龐大,“中國制造”早已蜚聲海外,但不容置疑的是我國的傳統制造業技術水平不高,缺乏自主品牌,難與國際品牌公司抗衡。特別是大量的加工企業,利用我國相對低廉的勞動力為國際品牌企業貼牌生產,獲取微薄的加工費,缺乏抵御風險的能力,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許多貼牌加工企業生存難以為繼。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強大壓力。
皮革行業作為傳統的制造業,面臨同樣的問題。雖然我國皮革行業的產量、產值雄踞世界首位,是名副其實的皮革生產大國,但產品的附加值低,高端市場長期被國外品牌壟斷。行業要持續、健康發展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加強自主創新,實施品牌戰略,提高自主知識產權。
品牌戰略是以對商標、商號(字號)、商譽等無形資產的投入、運作,來發展經濟、發展產業、發展企業的經營機制和競爭策略。具體說來就是樹立品牌意識,爭創知名品牌,以品牌推動、促進產業的發展。
商標注冊是實施品牌戰略的基礎。一個好的商標設計并不等于一個好的商標。一個好的商標是在長期的使用中,經過精心的打造、培育、宣傳、維護逐步形成的,這些都離不開法律的保護。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法律上對于商標都是采用注冊在先保護原則,同樣的商標,誰先提出商標注冊申請、取得商標注冊,該商標權就屬于誰,法律為其注冊商標提供法律保護。
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商標注冊保護是具有地域性的,即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取得注冊的商標,僅僅在該國或該地區作為注冊商標受到法律保護,在其他沒有取得商標注冊的國家或地區仍然屬于一個未注冊商標,不能得到注冊商標的法律保護。
有些企業習慣于先打市場,看到有較好的市場前景以后,才去申請注冊自己的商標,而等到自己去申請商標注冊時往往會發現自己的商標已經被他人在先申請注冊了,造成極為被動的局面。商標國際注冊是進入全球市場的第一步,在國際貿易中,要想以自主品牌出口,必須要有商標在該國實行注冊,否則只能以貼牌加工、為他人做嫁衣的方式給人打工,賺取的只是產業鏈的低端值。我國皮革行業對外依賴較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如果遭遇品牌被搶注,將意味著失去這個國家(地區)的市場。而重新注冊商標,重新塑造一個品牌再進入這個國家(地區),將花費巨大的代價。
- 上一篇:硅膠鞋貼、防滑墊夏季受歡迎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