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鞋業品牌加快國際化戰略步伐

中國鞋網05月18日訊, 背景:不久前,國務院出臺的加快體育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體育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這無疑為我市相關企業加快品牌國際化步伐注入了“強心劑”。
近期,市委、市政府將選出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自主品牌,在全市重點培植中國世界名牌產品及泉州質量獎企業。設立專賣渠道、引進整套設計軟件、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我市多家一線品牌企業加快“國際化戰略”步伐。事實上,在國內,內銷品牌擴張銷售的競爭已到了白熱化程度,加快品牌國際化步伐也就成了這些品牌企業的不二選擇。
抄道東盟“就近”國際化
主持人:在經濟轉型之際,如何加快品牌國際化步伐,是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請談談泉州企業加快品牌國際化步伐的主要形式。
蘇:以往泉州鞋在海外長期走批發市場,到了終端,則進了倉儲超市或者淪為跳蚤市場的地攤貨,在品牌價值上沒有明顯的體現。但隨著泉州企業品牌意識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企業選擇到海外市場自建渠道。
境外投資是目前泉州企業加快國際化步伐的主要形式。企業可以利用東盟國家的普惠制,規避貿易反傾銷稅和高額關稅,如在海外建立品牌專賣店、生產基地等,并掌握銷售渠道和價值增值環節,提升品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林:由于東南亞國家政府給予的多種優惠政策,不少企業感覺該地區的生產基地更具成本優勢。據了解,今年泉州不少企業扎堆赴東南亞考察,探索設立工廠或專賣店。
張:以東南亞地區為“跳板”輸出品牌可使企業有效降低相關拓展成本:一方面,當地居民的體型腳型與國內消費者較為相似,企業積累數十年的服裝板型和腳模等相關經驗能夠在該地區順利運用,另一方面,我國與東南亞國家有著相似的文化認同點,有利于企業品牌的快速傳播。
然而,從消費市場來看,目前全球的經濟增長點仍在亞洲,其中中國占據很大的比率。就體育用品產業本身來說,比如在美國,耐克、阿迪達斯等主流品牌的消費集中度占到了市場的70%以上,而我國的這個消費數值可能還不到20%,基本處于“戰國時期”。主流體育用品品牌在國內市場的飽和度和集中度還遠遠不夠,因此可以嘗試開發海外市場,但主要精力還應放在國內市場,力求做深做透。
內外并舉“就勢”標準化
主持人:作為全國鞋服產業基地,我市推出對獲得市質量獎、入選中國世界名牌后備資源庫及參與制定國際標準企業的扶持獎勵措施,籌劃將我市鞋服品牌推出國門,打造國際品牌。那么,企業在執行過程中如何有效利用政府的獎勵做強品牌?
蘇:從國內成功經驗來看,加快品牌國際化進程,必須依靠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以溫州皮鞋為例,在“領頭羊”的帶領下,已經形成強大的品牌梯隊——以中國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為標志的國家級品牌第一梯隊,培育第二、第三梯隊形成區域品牌國際化。
林:從某種角度講,政府給予重點后備企業的更多信貸支持,同時對企業引進高級復合型人才,所涉及的戶籍遷移、子女就學、住房安置等方面給予優先照顧,是企業最為受益的。
另外,當前不少制鞋企業要向專門的鞋底、鞋楦企業購買模具進行批量生產,而由于制鞋企業對這些鞋底、鞋楦模具沒有專有知識產權,鞋楦生產廠家為了增加效益,會將這些模具向其他企業推銷,這在客觀上也造成了目前鞋類市場上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因此,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將使產品在市場競爭中更具優勢。
張:起草制定國際標準,是泉企爭奪國際“話語權”的重要途徑,最近安踏、特步、寰球、喬丹四家企業,參與起草制定了6項國際標準,這在國內參與國際標準工作上,可謂是零的突破。
在起草工作中發現一些問題,比如,整個制鞋行業對國際標準的核心動向掌握較慢,企業無法及時響應國際標準的變化,這也使制鞋企業在面臨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時比較被動。同時,企業在參與標準制定工作中,往往因專業人力資源的缺失,無法應對新材料、新工藝日新月異的變化,導致產品標準滯后,較為先進的技術標準不能迅速成為行業內的共享資源。
因此,企業有必要專門設立多個專職人員參與標準培訓,并建立標準化監督的長期機制,這樣才能使企業的標準化建設長期而有效地持續下去。
入鄉隨俗“就地”本土化
主持人:怎樣克服品牌國際化過程中“水土不服”的問題?
林:闖蕩國際市場,僅靠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當然還不夠。東亞、北亞、中亞還有歐洲人的版型、鞋型、鞋楦完全不同,出口產品必須依照當地人的“口味”和生理特點生產。
張:在季節氣候方面,我們在做冬天的貨,澳大利亞可能在做夏天的貨,東南亞一年只有一個夏天,而各區域冬夏款產品比例也要照著當地季節氣候及人口需求而定。因此,加快品牌國際化步伐,還必須尤為注意細分各地人口喜好的板型及地區季節的變化。
蘇:與阿迪達斯、耐克進入中國市場一樣,本土品牌要進入國外市場,同樣要面臨一系列本土化問題。人才缺乏是目前泉州品牌海外拓展的最大難題。迄今為止,中國品牌能夠在國外真正立足的,鮮有成功的案例,很大一個程度上是中國國際化管理人才儲備還不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