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亟待突破,運動鞋服產業要實現更大發展
中國鞋網05月16日訊,正在此間舉行的第四屆全國體育大會論壇上,專家們指出,我國體育產業近年來快速發展,目前已有六個省市年體育產業增加值超過百億元。但我國體育產業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體育產業亟待突破"東強西弱"局面,實現更大發展,從而促使我國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
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鮑明曉研究員指出,我國建設體育強國必須補齊群眾體育和體育產業二個基礎性短板。
體育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體育活動組織專業化、參與消費化、運作營利化孕育的新型產業形態。它的內核是按照市場機制來運作的體育活動。發展體育產業就是要搞活體育商品的產供銷,并使這一類經濟行為對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擴大就業渠道和增加就業崗位,以及提升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方面發揮實際的作用。
一般來說,體育產業的上游產業為健身娛樂業、競賽表演業,中游產業為體育中介、體育培訓、體育媒體、體育服裝、體育鞋帽、體育器材、體育保健康復、體育場館運營等,下游產業為體育食品、體育飲料、體育旅游、體育博彩、體育房地產等。
據了解,我國體育產業近年來快速發展,2004年體育產業增加值僅為590億元,到2008年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上升至1554.97億元,從業人員達到317.09萬人。目前已有6個省市體育產業增加值超過100億,包括北京、上海、福建、江蘇、廣東、浙江。
但是鮑明曉指出,我國體育產業在地域上存在明顯的"東強西弱"特征,京津城市帶、長江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帶"體育產業發展迅速,中西部地區則明顯落后。此外,我國體育產業的主業不強,體育服務業只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20%左右,體育用品制造銷售則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80%左右。
上海體育學院劉清早教授和鮑明曉研究員等專家指出,近年來,我國體育產業出現了一些好的發展態勢:大眾健身產業快速發展,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拓展;競賽表演市場不斷拓展,項目聯賽和商業完事不斷活躍;體育用品業成長迅速,龍頭企業涌現,品牌國際化開始起步;包括體育明星、賽事等在內的體育無形資產的價值不斷提升;體育彩票銷售額迅速提升;外國職業體育聯盟、俱樂部、明星開拓國內體育市場的力度不斷加大;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傳媒等相關產業相互融合、混業經營的趨勢開始出現。
但是,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體育產業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全球體育產業年增加值超過8000億美元,我國僅占2%左右。美國體育產業增加值2000年就達到2125.3億美元,占該國GDP的2.4%。而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約占當年GDP的0.52%。
今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從國家層面首次明確了體育的產業地位,要求各級政府要把體育產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和組織實施體育產業發展規劃,成為行業振興、起飛的信號。
體育專家們指出,群眾體育是公眾以多種形式廣泛參與的一項健身娛樂活動。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群眾體育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非營利機構提供的準公共產品、各類市場主體提供的私人產品。
如果把群眾體育視為單純的公益事業,只能由政府來提供和包辦,不重視發揮市場在開展群眾體育方面的作用,會帶來兩個后果:一是政府單一的供給能力與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參與性健身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二是制約了大眾體育健身娛樂市場的培育和發展。
展望我國體育產業未來發展,要促進地區協調快速發展,專家們認為,要把大力發展體育健身市場作為首要任務。在加強城鄉居民基本體育服務的基礎上,積極培育體育健身市場,培養群眾體育健身意識,引導大眾體育消費。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加強群眾體育俱樂部建設;積極穩妥開展新興的戶外運動、極限運動等項目的經營活動,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健身項目,加強對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市場開發、推廣。
同時,鼓勵支持群眾性體育組織發展。改革和創新體育社會團體管理模式,在加強業務指導和依法監管的同時,完善體育社團法人治理機制。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體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促進體育事業健康發展。
"發展體育產業是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加快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必須有產業意識,要學會利用市長和市場兩個渠道、兩種資源來加快我國群眾體育的改革與發展。"鮑明曉說。
- 上一篇:戶外運動漸成時尚鞋品等暢銷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