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鞋企上市向現代企業靠攏
中國鞋網05月16日訊, 國家體育總局在2010年4月的體育產業會議上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體育用品制造基地。中國體育用品制造行業在體育產業發展中處于排頭兵行列。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公告,2008年全國體育及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1554·97億元,占當年GDP的0·52%,從2006年至今,體育產業每年的增長幅度均超過了16%。
品牌--起步階段
樂觀的數字之后,中國體育制造還存在大量問題。安踏中國有限公司CEO丁志忠作為人大代表參加2010年“兩會”期間曾表示:“目前中國已經從國內生產制造大國逐步轉變成自主品牌銷售大國,但我們還不是國際品牌的大國。”雖然國內體育品牌在生產和銷售上已經超過國際體育品牌,但在品牌知名度和國際影響上還遠遠不能和耐克,阿迪達斯等相比。除了極少數相對知名品牌外,大部分國內體育生產商還沒有擺脫代加工(OEM)的現狀。在體育產業會議上,體育總局經濟司司長劉扶民也提到,中國體育制造業開始從生產轉向品牌建設,但還處在起步階段。
從2006年4月開始,國家有關部門先后批準在深圳、成都溫江、福建晉江、北京龍潭湖和浙江富陽五個地方建設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其中福建晉江是發展最快,最具有代表性的基地。在已經和即將上市的中國體育用品企業中,有超過一半來自晉江。
晉江企業的特點是傳統手工作坊式起家,以生產為主,存在銷售渠道單一,缺乏自主品牌,管理模式落后等眾多問題。這些企業中一少部分在上市和即將上市過程中進行了改革,但大部分還處在初級階段。
縱觀中國體育制造業的發展歷程,已經到了從量的積累,開始尋求平臺期突破,依靠品牌經營走向世界市場的階段。
上市--向現代企業靠攏
走進資本市場,也許是劃分中國體育制造商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喬丹體育用品公司總經理倪震年說:“已上市或即將上市的企業,大部分已脫離了傳統手工作坊模式,具備了一定程度的現代企業管理能力。這樣的企業,普遍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分銷網絡也已基本建立。上市企業,其角色向公眾企業轉型,為了適應監管制度的要求,企業必然積極地引進現代化、正規化、規范化管理體系,由原來生產主導型的經營模式過渡到品牌主導型,促進產品導向向品牌導向方向轉變。”
從企業的經營領域上講,上市帶來的資源對企業并購,經營領域的延伸,和拓寬經營范圍都有幫助。不過中國體育制造業的上市更看重的是自有品牌的建設。由于中國體育制造業與國際品牌的發展道路不同,是先有生產再有管理,因此品牌建設就更加滯后,這種倒推式的發展模式逼迫“中國體育制造”到了尋求突破的臨界點。
李寧,安踏等大企業都是利用上市的時機進行企業管理體制的重組,并收到良好效果。李寧公司2004年上市后,大批量從電子,化工等行業中吸收管理型人才;2007年安踏上市后,不但從其他行業挖掘職業經理人和會計師,甚至從李寧公司挖走此類人才。至于特步,361等品牌,都是將原來企業內部“家族元老”級管理人員調入董事會,重新招聘職業管理精英。雖然這種方式還存在很多弊端,比如董事會權力過大,部門崗位劃分設置不合理等,但對這些品牌的推廣還是產生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安踏公司在上市后第二年就實現銷售額翻1.5倍的業績,在短短三年時間,公司年收入從12億增長到近58.76億。
走進資本市場,已經成為眾多中國體育制造企業從生產型向品牌型發展的重要選擇。但上市也會帶來很多挑戰。在向公眾企業轉型的過程中,企業必然面臨轉型所帶來的種種陣痛,包括經營理念的不適,管理模式的更新,以及上市后所帶來的諸多資源的合理整合,都將是企業上市后面臨的待解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