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經濟危機下的中國鞋企品牌成長之路

中國鞋網05月10日訊,隨著金融危機影響力的減弱,全球經濟逐漸開始出現回暖的跡象,各行各業都蓄勢待發地做好了重新出發的準備。特別是在整個形勢萎靡不振的鞋業市場,種種的艱難困苦阻擋了中國鞋企前進的腳步,而如今在這個挑戰與機遇共存的格局之下,鞋企只有把握好行業的發展趨勢,不失時機地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持續擴大品牌的市場優勢,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獨占鰲頭。當然,這不僅需要鞋企堅持不懈的努力,也離不開政府部門及行業組織等機構的輔助和支持,近期一些鞋類展會接連不斷地舉行,就為國內外的鞋企創造了絕佳的市場商機。繼第十二屆中國(晉江)國際鞋業博覽會完美落幕之后,第十一屆中國東莞國際鞋展•鞋機展•手袋展和第107屆廣交會也在萬眾矚目下如火如荼的進行。
作為最具專業性、代表性的鞋類展會,力求幫助企業完成多元化多方位的產品技術展示,通過這一活躍的平臺,成品鞋、鞋材鞋機等鞋行業企業可以有針對性的向目標客戶展示獨具匠心的品牌內涵,共同搭建溝通的橋梁,建立起企業之間良好的貿易合作關系,從而獲得進入市場的有效捷徑,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高的效益,進一步推動中國鞋業市場的繁榮昌盛。展會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不言而喻,總能吸引到許多參展商積極參與,但在此次的東莞國際鞋展上,卻可以看出今年的展會規模較上屆并沒有明顯擴大,如果排除掉本屆新增的手袋區,鞋業部分的規模較上屆還有縮水。據了解,鞋材鞋機是國際鞋展最搶眼的部分,而成品鞋展位卻偏少。由于受到國外貿易保護主義的威脅,再加上國內生產成本的上漲等問題,成品鞋鞋企的訂單雖然不斷增加,但利潤卻在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中國鞋企崛起的信心。
而在第107屆廣交會上,單從四川紡織類訂單來看,雖然派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交易團近500家企業參展參會,達成意向成交8.1億美元,較上屆增長10.1%,成為近三年來最好的成交水平,但紡織類、鞋企并不樂觀,且整體訂單仍未達到金融危機前水平。此外,國際市場對類產品的價格十分敏感,這次廣交會上,拖鞋、旅游鞋等價格便宜的產品銷量較大,而真皮皮鞋等高檔產品,客戶則傾向到印度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購買。由此可見,在經濟復蘇基礎尚不穩固的時期,展會只是加速中國鞋企轉變不利處境的微薄推動力,關鍵還是需要鞋企在生產經營中更注重產品的打造,只有將強勢的品牌作為立足市場的據點,才能在鞋業領域游刃有余地發展。
對于制作銷售成品鞋的鞋企而言,更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要創建優秀的品牌就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品牌成長戰略計劃作為指導,首先企要在產品的品質上下功夫,無論是款式設計或者是材料應用,都應該精益求精,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優勢資源來不斷提升產品的價值,包括先進的設備工藝、創新的科學技術等,并以目標市場的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研發出適銷對路的優質產品,獲得市場最大程度的滿意。其次,通過正確的市場定位和地理分析,鋪設品牌終端,建立起完整的銷售網絡體系,使產品能夠借助這些渠道展現在消費者的面前,順利地實現銷售工作。同時,營造舒心愉悅的購物環境、完善細致全面的服務體系,以此不斷提高品牌的附加價值,增強鞋企的盈利能力,從而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鞋企還要針對品牌的特點制定合適的營銷策略,讓產品以最自然的方式與其相結合,給市場消費者獨特的品牌感受,誘導購買行為的產生。適時地舉辦促銷折扣等活動,也能刺激潛在的市場需求,為品牌鞋企在短時間內帶來豐厚的經濟利益。除此之外,經常參加一些專業性強的大規模展會,這樣有利于增進鞋企對市場的了解,獲得更多的行業動態和資訊,還能洞悉競爭對手的相關狀況,及時調整戰略計劃,同時也有利于鞋企尋求代理合作,創造展示自我的平臺,使客戶加深對企業、品牌、產品的印象,促進達成協議或意向,提升銷售與成交的機率,令品牌在行業中有擁有一定的社會聲譽和地位。
在這個后經濟危機時期下的中國鞋企,唯有在品牌成長發展的道路上更加小心翼翼,對每個工作細節都一絲不茍,才能在國內乃至國際鞋業市場上大放異彩!(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鞋網,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