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等制造業廣交會上演“提價博弈”戰
中國鞋網05月08日訊,2009年廣交會上,中國外貿關鍵詞是“訂單”;今年廣交會上,關鍵詞是“提價”。
5月5日落幕的第107屆廣交會上,到會境外采購商比去年秋交會增長8.4%,出口成交額為34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6%。廣交會對本屆人氣和成交的官方定調是“呈現恢復性增長,但未達到危機前水平”。
市場回暖了,但讓外貿企業頭痛的新問題是:由于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上漲,加上匯率變動,外貿企業普遍面臨著提價壓力。然而,提價可能嚇跑剛剛恢復信心的客戶;不提價,外貿企業微薄的利潤空間又將被進一步擠壓。
“提價博弈”大戰的硝煙,在廣交會中彌漫開來。
外貿訂單恢復性增長
中國外貿形勢在回暖,已經有數據在證明。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一季度外貿進出口總值6178.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4.1%。其中出口3161.7億美元,增長28.7%。
廣交會歷來被作為觀察中國外貿走勢的窗口。每年春季廣交會的客商和訂單情況,將直接影響下半年的外貿出口。據廣交會新聞發言人陳朝仁介紹,截至5月4日,共有212個國家和地區的203996名境外采購商到會,比去年秋交會增加15827人,增長8.4%,出口成交額為343億美元,比去年秋交會增長12.6%,比2008年同期下降10.3%。
一家佛山企業反映:目前訂單大增,工廠基本上都處于超負荷生產狀態。近期出現的招工難和“民工荒”,也是由于大量在金融危機中停產、減產的工廠開始恢復擴大生產。
另一反映世界貿易恢復的經濟現象是國際航運價格的增長。山東某大型家紡公司參展負責人鄒凱告訴記者,去年3月,一個小貨柜運到希臘,運費是600美元,現在已經漲到2000美元以上。他分析道:“運費漲得這么快,可能是金融危機的時候物流公司縮減了很多運能,現在市場恢復太快,而運能提升一時還跟不上!
去年6月,記者在東莞一家世界集裝箱生產龍頭企業采訪時,這家企業當時全面停產,如今工廠則正在加班趕貨。
成本普遍增加一成
“利潤再被擠壓就做不下去了!鄙虾ow馬進出口公司貿易管理部主任茅霞華向記者“叫苦”,伴隨著廣交會成長壯大的外貿企業,這次正經受著一次嚴峻的考驗。
今年以來,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普遍出現的“用工荒”讓傳統外貿企業倍感壓力。一方面,“薄利多銷”的盈利模式讓企業舉步維艱;另一方面,原材料價格的水漲船高也成為企業贏利的一大掣肘。
據了解,今年春節過后,單廣州用工缺口便達到15萬人左右,縫紉工也在奇缺工種范圍之內,為順利接單,有些企業甚至開出縫紉工月薪4000元的高價。即便是其它普工工資,也有每月幾百元的上漲。事實上,除了長三角、珠三角等相對發達的地區,遠處內蒙古的服裝企業也感受到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內蒙古鹿王羊絨公司副總裁尹耀臻表示,以前普工工資大概在六七百元左右,但現在要每月800—1000元的水平。
隨著經濟的觸底反彈,制造企業的上游原材料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從鄭州商品交易市場棉花期貨價格來看,去年“五一”后棉花期貨價格約為13000元/噸,但目前這一價格已超過16000元/噸。茅霞華說:“棉紗成本價格上漲30%,進一步擠壓企業的利潤空間,有些小企業只能依賴出口退稅活著!
醫藥行業方面,中藥材價格普遍上漲。以云南三七為例,它是云南白藥、片仔癀、復方丹參片等知名中藥的主要原料,去年以來,其價格已飆升近10倍。除此之外,市場上胖大海、紅花等中藥材價格也出現不同程度上漲。
根據記者在廣交會上的隨機調查,外貿企業生產成本普遍增加了一成以上。
新品時尚品提價更易
除了各種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外,外貿企業今年面臨的市場環境也更加復雜。
最令外貿企業提心吊膽的,是人民幣升值預期。以對人民幣升值最為敏感的服裝紡織業為例。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服裝出口做得較好的企業利潤率保持在5%左右,大部分則僅收獲3%左右。一旦人民幣升值一個點,將有兩成左右企業的業績將下滑至盈虧臨界點;而如果升值幅度達到5%,預計將有一半以上的服裝企業面臨“關門”的危險。
單純的制造企業,要想不被“擠”死,出路只有兩條:提價和成本控制。然而,提價幅度過大的話,很有可能“嚇跑”客戶。廣東捷雄工藝品公司副總經理宇少彬說:“現在有些客戶越來越精了,他們來廣交會前,會到廣州的批發市場去了解行情,再到展覽會上來對比,很多客戶一聽到報價,掉頭就走。”
姜茶出口商謝萬祥說:“目前出廠價還沒有提,漲價需要一個市場接受過程,F在只能通過內部控制來降低成本!辈稍L中,具有基地、產業鏈長的企業,顯示了較強的成本消化和風險抵御能力。
不少外貿企業,都在想方設法增加提價的合理性。內蒙古鹿王羊絨公司副總裁尹耀臻表示,公司正準備引進新設備,并在產品中加入一些文化因素,“從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一些非標準品生產企業,提價的阻力也較小。生產時尚女鞋的廣州捷步鞋業公司表示,公司報價提高了10%,但歐洲客戶普遍能接受,對方會通過提高零售價來消化增加的采購成本。
來自廣交會的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廣交會上新產品報價比傳統產品高出約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