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向多元化體育用品轉型迅速崛起
中國鞋網05月04日訊, 曾幾何時,“北有雙星,南有匹克”見證了匹克在中國體育用品領域的輝煌。輝煌過后,中國體育用品市場進入“群雄逐鹿”的年代,耐克阿迪等國際品牌的加入加劇了競爭的殘酷性。在激烈的競爭中,匹克歷經煎熬和彷徨,最終依靠不懈努力,殺出一條生路。
2009年9月29日,港交所見證了晉江第四個“鞋王”——匹克的上市。與早在港交所上市的兄弟鞋企——安踏、特步、361度相比,匹克的上市雖說是“遲來的等待”,但這家以國際化和專業化享譽業界的“鞋王”的上市,卻吸引了更多的關注。
耐克“恩怨”
1980年代,許志華之父許景南拉板車掙到了第一桶金。此時,正是耐克準備在福建泉州建廠的時候,不知許景南從哪里聽說耐克要來的消息,立即找到相關人士,提出與耐克合作,而希望與本地人合作的耐克,當時欣然同意。
然而,當許景南為耐克配套的工廠建好后,耐克卻宣布取消投資計劃,許景南呆立片刻,繼而痛下決心,要做自己的運動用品品牌。在福建眾多鞋企還在熱衷于為國外企業做貼牌生產之時,許景南的舉措可謂“大膽至極”。
1988年,許景南正式創立匹克,而原本希望來到耐克合資工廠工作的技術人員也紛紛來到匹克。在邊繼續做貼牌生意邊建立品牌過程中,匹克快速成長起來。
1991年,匹克開始大規模以“匹克”品牌在國內市場銷售,成為當時國內最早的運動品牌。在計劃經濟體制還未消退、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建立之時,匹克依靠國有百貨公司的銷售渠道迅速占領市場,一舉奠定了“南有匹克、北有雙星”的運動品牌格局。
上陣兄弟兵
然而,鳳凰浴火重生。依靠專業化國際化的發展理念,匹克在逆境中存活下來,并逐漸走出低谷,重新發展壯大。在這過程中,許志華、許志達兩兄弟的加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老大許志華的成長歷程可以用一帆風順來形容。從小學習成績出類拔萃的他,一直為父親許景南所自豪。
大學畢業后,許志華面臨好幾個選擇,而當他最終準備接受華為上萬月薪的工程師職位時,父親許景南將他“強行”拉回了匹克。當時,匹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正是用人之際。而來到匹克后,許志華從基層營銷工作做起,逐步成長到如今的領導職位。
老二許志達雖然比大哥小兩歲,但進入家族企業的時間卻更長,哥哥許志華這樣描述他的弟弟——“他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材料,匹克的生產研發在他的手下有了質的飛躍。”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在兄弟兩人的合力下,匹克從一家以運動鞋為主的鞋類生產企業逐漸向多元化的體育用品企業轉型。
國際化理念提升
2000年后,匹克的迅速崛起,除了依靠兄弟兩人的加盟之外,對于國際化理念的堅持也是匹克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2004年的一個偶然機會,在一名希臘代理商的牽線下,匹克通過極低的價格玩票式地成為希臘和烏茲別克斯坦國家籃球隊的運動裝備供應商。
“事件起源是贊助塞浦路斯舉辦的歐洲全明星賽,當時當作度假性質過去的,但卻得到了該國總統的熱情接待,讓我們相當震撼,”許志華說,“那個價格在國內根本就不值一提,反差這么強烈,我們在思考是什么原因。”
“國際運動市場屬于阿迪耐克壟斷的市場,大量的資源沒有發掘,科比詹姆斯要價雖然很高,但大多數NBA球員要價不高。我們發現這個現象,覺得有金礦可以發,于是馬上啟動了新的營銷戰略。”許志華說。
許志華介紹說,當匹克廣告第一次在NBA出現時,有一位當地華人緊緊握住他的手,說他為中國企業在美國主流賽場出現而到非常自豪。2007年11月,匹克最終成為“2008 NBA籃球大篷車”官方合作伙伴。
“當時很多中國人有著特殊的海外情節,我們的營銷手法取得了國內老百姓的認同,也拓寬了國際銷售渠道”,許志華說。
逆市進發
金融危機后,很多國內體育用品企業大幅收縮陣線,等待著“寒冬”盡快過去。而對于匹克來說,金融危機卻意味著一次趕超的機遇。
許志華介紹說,匹克上市后,肩負著代表中國企業在世界體育用品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任。預計幾年后,中國會有一批企業年銷售額進入100億之列,成為全球領先的體育用品企業,而匹克也將為此目標不懈努力。
“我們未來的使命在全世界,給全世界老百姓更多選擇,給更多消費者更多選擇”,許志華說,“我們的策略重點在二、三線城市,但我們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開了越來越多的門店,未來5年,我們的目標是達到50億的年銷售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