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鞋企嘗試走“內外兼修”之路

一雙雙運動鞋從珠三角運往世界各地。
中國鞋網04月19日訊,一場國際金融危機,讓越來越多的外向型企業發現,走了30多年的外銷路其實潛藏巨大風險。
如何降低外銷依賴度,打通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用兩條腿走路?2009年外貿依存度依然高達133%的廣東,正在嘗試一條“內外兼修”之路。
鞋類產量約占世界的三成,建筑陶瓷產量約占世界的三成,臺式計算機產量占世界的一半,計算機磁頭、機箱及半成品產量占世界的四成,電飯鍋產量占世界的六成……一輪國際金融危機碾過,在全國外經貿第一大省廣東,曾經引以為傲的數字,卻成了扼住當地外向型經濟命脈的無形之手,因為訂單的缺失就意味著斷炊斷糧。
最困難的時候,廣東毅然轉身向內。
2009年,全省外資企業內銷總額達8400億元人民幣,有力地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當年,外貿依存度比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下降22個百分點,降至133%。過度依賴外需的格局有所改變。
廣東省副省長萬慶良道出了向內轉身的緣由:“過度依賴國際市場,國際經濟一發生變化,危機一來,廣東就會承受巨大的沖擊。因此,廣東有必要降低外經貿依存度,大力開拓國內市場,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一起抓。”
“能夠兩條腿走路,干 嗎要跛著腳”
國內市場送來甜蜜禮物
東莞大嶺山鎮舊飛鵝工業區,靜謐的綠樹中有一片簇新的廠區。一批一批打上宜家標識的家具,從這里運往歐美和日本。行內人都知道,這里就是亞洲最大的板式家具生產商——東莞愛迪家私有限公司。
2009年5月至10月,在多數外貿家具企業還在為訂單揪心的時候,愛迪的銷售額同比增長40%。總經理李軻說,那是國內市場送來的甜蜜禮物。由于宜家家私在國內銷售總額一路上漲,愛迪的業績亦月月傳來佳音。這讓愛迪看到了國內對高質量簡潔風格家具的龐大需求。
事實上,2007年初,愛迪就看準了內銷這一廣闊市場。當時,愛迪的企業形態還是來料加工,不能直接在國內銷售,必須經“香港一日游”后才能內銷。
2009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珠三角外貿代工企業開始在政府推動下試水內銷市場。這年4月,愛迪正式轉為獨資企業。轉型后短短5個月,愛迪就嘗到了內銷的甜頭。但沒有自主品牌,肯定無法“咬定”內銷市場。投資方富運集團認定,在未來規劃中,雞蛋得放在三個籃子中:一個籃子裝宜家產品;一個籃子裝自有品牌;一個籃子裝其他類產品。
“能夠兩條腿走路,為什么要跛著腳?”作為珠三角最大的高檔紐扣制造商之一,東莞達基紐扣對外銷內銷“兩條腿走路”帶來的安全感體會深刻。
過去9年,東莞達基紐扣制品有限公司曾為Armani、Esprit、Levis等國際知名服裝品牌生產紐扣等服裝輔料,產品出口歐美、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和地區。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紐扣生產商面對前所未有的“霜凍天”。達基集團董事、副總經理鄧志聰說:“85%的進口商已經‘死’了, 香港5家龍頭企業倒了兩家。達基是剩下的3家之一,必須有憂患意識。”
好在達基2006年就投資200萬美元在無錫設廠,并在上海、南京、武漢等地設立了辦事處,這些舉措為達基創下了不菲的內銷業績。即便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的2008年和2009年,達基依然創下了4000萬元以上的年內銷總額。
2009年,在珠三角外貿加工企業最集中的東莞市,外資企業內銷總額為1500億元左右,首次占到內外銷總量三成,比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提高12.82個百分點,相當于外資企業出口額的2/3,部分彌補了外需不足的影響。
“畫的蛋糕很大,但吃起來費勁”
轉身之后還要跨幾道坎
過去,多數外貿企業是不碰國內市場的。在珠三角外資企業中,流傳著這樣一些真實的故事。
一家生產高檔箱包的大型企業,十年前進軍內銷市場,靠著外銷的利潤慘淡經營,投入幾千萬,十年堅持而無收獲,最終黯淡收場;幾年前,為全球鞋企50強中的30多家做代工的華堅鞋業集團,開始加強內銷,以抵抗風險。投入8000多萬創建了數個品牌,但由于經驗不足、產品定位不準確、急于擴張等原因,華堅不得不宣布暫緩內銷發展……
“出口轉內銷,畫出的蛋糕很大,但吃起來有點費勁。” 東莞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會長陳耀華說,做外貿,只要有客戶訂單就意味著利潤,這個過程并不復雜。
國際市場的低迷,無疑是“出口轉內銷”的最大動力,但經營模式、銷售渠道、結算方式等一道道難關橫在企業面前。內銷企業采取的模式是以產定銷,不僅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作產品開發和庫存,收款風險也比較大。
“銷售渠道和品牌的建設維護,是制約出口企業轉型內銷的瓶頸。”東莞尚景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鄧曉玲一句話,道出了外貿企業面對內銷市場的糾結情緒。
“拖欠貨款和‘三角債’的情況經常發生,我曾為了幾萬塊錢兩次飛去東北討債,但都無結果,索性就放棄內銷了。”珠三角一服裝廠老板張先生說。
面對這種狀況,廣東省于去年6月在東莞厚街鎮舉辦首屆外博會,首次專門搭建出口轉內銷平臺,企業可免費參加。
政府積極搭臺、內銷市場蘊藏的巨大商機,使得外博會旗開得勝。3天達成商貿項目4879個,總金額509億元人民幣。萬慶良對企業老總們說:“外博會旨在打造成外資企業的‘出口轉內銷的直通車’,盡力化解外銷企業開拓內銷市場的困惑,從而使外博會成為促進出口轉內銷、推動戰略轉型、拉動內需市場的重要平臺。”
首屆外博會,一些抱著將信將疑態度參加的企業嘗到了內銷的甜頭,從“一心向外”轉而“內外兼顧”。
僑運表業攜最新開發的自有品牌中高檔手表、飾品等三大系列產品在外博會首次亮相,就吸引眾多采購商來合作洽談。過去產品全部銷往中東的僑運表業,在國內已經有70多家專賣店,內銷比例占20%。
2009年,“面朝海外”的廣交會,也終于向“內”緩緩打開一道門縫,眾多國內采購商和批發商第一次名正言順地入場采購外貿產品。
圣馬可制革皮草有限公司負責人說,一年來,圣馬可利用“外博會”、廣交會等展會平臺和廣貨北上的契機,逐步改變了外銷為主的產品格局。2009年,企業內銷比例占銷售額的90%以上,彌補了出口大幅減少的重大損失。
“受益者不僅是中國企業,還包括中國消費者”
從“權宜之計”到主動出擊
政府為內外貿對接搭建平臺,拉近了“外貿”和“內貿”的距離。這正是廣東外向型經濟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廣東的過剩生產能力占GDP的25%,全國最高。貿易壁壘,低成本競爭,原材料價格上升,匯率問題,近年來,外貿企業面對的每一次沖擊,都像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只不過國際金融危機讓這個時刻來得快速和狠辣,也讓大家的反思來得更加深刻。
陳耀華說:“幾年時間,廣東制造業產能急速擴張,歐美等主要訂單市場設立貿易壁壘和配額限制,企業受制于產能過剩帶來的危機。”
1980年,梁麟、梁鐘銘從香港到東莞創辦第一家玩具企業龍昌數碼。29年后,兄弟倆的 “貼牌”加工企業,一步步發展成為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于一體,年產值達8億元的H股上市公司。無論是研發、品牌還是拓展渠道,龍昌已經很有經驗。
龍昌數碼走過的路,正是不少廣東外向型企業正在磨練的“內外兼修”。每年投入研發資金達3000萬元左右,每年新出產品250款,公司共申請專利365件,申請商標注冊56件;2002年收購美國KG及旗下Bendos品牌,從而獲得自有品牌和北美地區2500家連鎖終端。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剛爆發,龍昌數碼就敏銳地認識到,只有把內銷份額提高到15%—20%,才能抗擊海外需求下降帶來的生存難題。“發展內銷,也是應對國外玩具行業越來越嚴重的貿易壁壘的好辦法。”憑借強勢的品牌和研發技術、與有渠道玩具商聯手、全方位拓展銷售渠道,第二年,龍昌的玩具就擺上了吉之島的柜臺。
在3月中旬東莞舉行的一次論壇上,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坦承,代工企業靠低價訂單、廉價勞動力和家族式粗放管理,急需 “調整發展模式,進行轉型升級”。
業內大佬的深思代表了一種涌動的思潮和轉型的方向。跟去年相比,“出口轉內銷”,不再是應對危機的“權宜之計”,廣東企業開始主動出擊,謀劃“內外兼修”。
6月即將舉行的第二屆外博會的招商情況也證實了這一點。1200家外資企業積極報名參加,2500個展位短時間爆滿。組委會不得不勸止絡繹不絕的企業,而首屆外博會,不少企業是經動員才參加的。
事實上,廣東的“出口轉內銷”,其意義遠不只是挽救企業損失,調整地方外貿格局。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契機,打破不合理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局限,讓企業根據國內外市場的變化自己來決定做外貿還是內銷。
商務部國際貿易合作研究院外國投資研究部負責人馬宇評價,“出口轉內銷”未來將成為一種常態,這一步如果走好了,受益者將包括所有的中國企業,甚至所有的中國消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