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家鎮皮鞋生產等產業強勢崛起

中國鞋網03月26日訊, 乘車從萬州主城出發,不到半小時就到了熊家鎮。
下萬云路進入熊家的路口處,一座由一只男鞋和一只女鞋組成、名為“共創輝煌”的標志建筑,直接彰顯出了這個近郊大鎮與皮鞋的密切關系。
3月23日,記者一行走進近郊工業強鎮熊家,在采訪其“傳統招牌”———皮鞋產業的同時,欣喜地發現該鎮一批新興工業產業已經強勢崛起,新老工業正呈現出比翼齊飛的良好態勢———
做亮老名片:
建成一個“皮鞋工業園”
下料、鉗幫、噴漆……漫步在熊家鎮,這樣的皮鞋生產場景比比皆是。一條名為“皮鞋街”的街道兩旁,一家挨著一家的皮生產廠綿延向前,蔚為壯觀。
“皮鞋是熊家的傳統特色產業,是最亮的一張名片,目前全鎮有皮鞋企業36家。”鎮黨委書記包立新介紹,熊家皮鞋曾經盛極一時,后因多種原因一度萎縮,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中受到較大沖擊,出現了產銷量、從業人員減少的現象。“去年下半年開始復蘇,10月份開始又出現了產銷兩旺、供不應求的局面。”
2009年,熊家鎮產銷皮鞋500萬雙,從業工人達到了2200人,經過努力,還新組建了開元鞋業,晉瑞鞋材鞋底生產線投產、成功注冊了“熊家”皮鞋商標。
在鎮干部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一家名為“寶萊基”的皮鞋生產廠。雖沒有感受到大企業的氣勢和規模,卻看到了一道道忙碌的生產線,和一雙雙正在加工成型的各式男女皮鞋。“我們每年可生產20萬雙皮鞋,產值在900萬元左右。”企業負責人說。
名叫秦篤清的女工人一邊忙活一邊告訴記者,她是莊子村人,今年36歲,出嫁前便在本地從事皮鞋生產,如今已近20年,目前每天可掙五六十元,“這是個技術活,不用曬太陽,比種地和外出打工強多了。”
如何把傳統優勢產業進一步做強,讓這張老名片更亮?
包立新介紹,將通過引進品牌和先進的生產線,做好“嫁接”和技改,爭取組建一批較大型的皮鞋生產企業,提升熊家皮鞋的質量和檔次,形成一批品牌,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實現產值翻番,打造一個“皮鞋工業園”。
豐滿新羽翼:
打造一個“機械產業群”
提起熊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皮鞋,然而,如今的熊家已不僅僅只有皮鞋。
記者從該鎮提供的《鎮黨委、政府2009年工作總結》中找到了這樣一段話:“轄區工業結構逐步調優,由單一的皮鞋加工向皮鞋、機械、農副產品加工等多方向發展……”
“熊家是萬州區經濟強鎮,屬城區近郊五大組團之一,工業自然被擺上了全鎮經濟發展的首要位置。”包立新介紹,近年來,該鎮機械加工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主要是依托衡山有色金屬加工項目,發展了渝強、鵬凱、群海等4個配套機械加工企業,去年實現行業產值1.1億元。
今年,將啟動莊子工業園建設機械加工產業園,爭取引進龍頭企業,完善機械加工產業鏈,培育新品牌,年內實現產值1億元,力爭“十二五”期間打造成10億元級的產業集群,使熊家成為萬州機械工業的重鎮。
此外,還將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帶動,或通過整合資源,助推熊家建筑建材、農產品加工兩大產業發展壯大。
在熊家鎮莊子村,記者走進渝強門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切割、焊接、組裝……只見一道道工序緊張有序的進行著。“我們主要生產防盜門、鋼木套裝門,年產量可達到5萬套,產值3000萬左右,創造利稅數百萬。”企業負責人張學奎介紹,他是本鎮燕子村人,2000年開始起步,去年,廠子實現了技改擴建,“目前可解決160個就業崗位,絕大多數都是本地人。”
搞好大服務:
走活一條“工業強鎮路”
近年來,熊家鎮一直堅持“工業強鎮、商貿活鎮、城建靚鎮、農業穩鎮、文化興鎮”的戰略,很顯然,“工業強鎮”被擺在了最突出的位置。
“無工不富!”包立新介紹,在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的過程中,鎮黨委政府始終將工作重點放在了為企業的服務上,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
實行產業代理(代辦)制度。凡是企業需要辦理的相關事宜,落實專人代辦,并做好協調服務工作;實行企業跟蹤服務制度。每一個規模企業由聯系領導確定專人跟蹤服務;定員聯系(服務)制度。除班子成員包干聯系企業外,每個企業確定一名工作人員負責為該企業服務;實施企業投訴制度。如在工作服務中不好或“吃、拿、卡、要”等,經查實的進行嚴肅查處……
“目前,熊家的工業企業已達到了98家,規模以上企業有5家。一條‘工業強鎮’的路子已越走越活、越走越寬。”包立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