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復蘇,民營鞋企蓄勢待發謀突圍
中國鞋網03月25日訊,2008年發生的金融危機讓民營鞋企茍延殘息延續至2009年,那么2010年對于民營鞋企而言定會是不平凡的一年。時至今日,眾多民營鞋企就已經在為實現企業藍圖擊鑼奮鼓,過去傳統的營銷手段已漸顯頹勢,鞋企轉型升級漸趨明朗,而也正是基于鞋行業的競爭空前激烈,民營鞋企的服務意識也開始蘇醒。與此同時,政府出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對于民營的支持力度增大,民營企更是蓄勢待發。
然而,受部分急功近利、聲名狼藉的同行所累,民營鞋企成為聲討聲不斷的眾矢之的。泉州許許多多三線運動品牌,是和安踏同時啟程的,然而今時今日無法相提并論,但是它們背后的老板大多“耿耿于懷”。于是,這些品牌拼了命要往中端市場去擠,可能是為了生存,亦可能是因為“尊嚴”。但是商業世界很殘酷,有限的投入與策略,之于異常激烈和擁擠的中端體育用品市場,它們努力的結果是——品牌力上不去,市場不認可,經銷商不買賬。
很顯然,企業要發展,靠的就是不斷奮發進取的態度,成績終究會變成歷史,或載入史冊,成為發展的推動力。在市場轉變的關鍵時期,特色鮮明的鞋企想站穩腳步、快速發展,必須回歸制鞋行業的本質,樹立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品牌地位,求取長遠發展。而依靠差異化獲得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根源就在于差異化能夠幫助企業在消費者腦海中記住某個品牌,核心就在于鮮明的、差異于別人的品牌定位和形象。繼安踏崛起之后,同城的特步、德爾惠依靠不同于專業運動定位的時尚、娛樂路線,快速在中國市場站住了腳跟,特別是特步;2005—2007年,KAPPA品牌同樣憑借區別于世界領先的耐克、阿迪的專業體育定位,用時尚路線打天下,取得巨大成功打造出了影響力。對于民營鞋企而言,我們也可借鑒成功鞋企的戰略決策。筆者認為通過以下幾個手段大力建設或能改寫局面。
其一,必須積極創建自主品牌,增加產品附加值,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以優良的品質樹立形象及品牌信譽度,以科技創新引領企業進步,擺脫以價格優勢為主要占領市場的手段,提升競爭能力和市場地位。其二,加大終端店面建設的力度。門面是企業對外宣傳產品及展示品牌形象的最佳窗口,民營鞋企要從品牌風格、展示面積、形象規范化等方面對終端建設提出要求。其三,無微不至的服務理念、合理的價格都是成為消費者肯定鞋企的一個標桿,引入先進的制鞋設備和持續引入的技術精湛的人才也在逐步擴大其自身的實力,縮小市場的供需差距,以保充分的貨源滿足終商的要貨需求。
民營鞋企除了要不斷壯大自身實力之外,當然也要增強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應該充分了解和掌握市場規則,相信在專業、精細、全面的戰略計劃的指導下,鞋企將以提升自身內部能力與抵抗外部風險能力而不懈努力,在市場上占據強有力的競爭位置!(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