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鞋企體育資源爭奪白熱化
中國鞋網3月12日訊,對有限的體育資源的瘋狂爭奪,正在考驗中國體育用品企業的運營能力。
安踏贏得中國運動員2009~2012 年11 項國際重大賽事的領獎服贊助權,使國內賽事資源的爭奪更加激烈。
2010冬奧會撞上了春節,中國觀看冬奧會的人數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萬眾矚目的奧運會不僅僅是運動員競技的舞臺,也是企業提升商業價值的絕好機會。這一特殊戰場上競爭的激烈程度絲毫不亞于賽場上的肉搏戰。國內外體育用品企業對中國非常有限的體育資源的爭奪更是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簡單說,在體育界,企業們爭奪的最重要的體育資源可以分成三大塊:賽事贊助權、體育明星贊助權和播出平臺。最吸引人的國際性賽事當然是最寶貴的資源。中國的賽事資源實在有限:除派國家隊參與奧運會外,國內鮮有受全國人民關注的賽事。中國的足球聯賽病入膏肓,籃球領域的CBA聯賽又無法跟NBA相比。舉國體制的關系,中國出產的體育明星少而又有限。國內體育賽事的播出平臺數量也非常少,因此就連央視體育頻道CCTV5的主持人和出鏡記者的服裝都能賣出天價。
CCTV-5擁有90%的國內高端賽事和80%的國際頂尖賽事的轉播權。贊助央視體育頻道欄目以及主持人和出鏡記者的服裝,曾經是李寧公司在2008年夏季奧運會上狙擊競爭對手阿迪達斯公司的下策,現在已經成為后來者361度公司的上策:這項權益在2007年的價格是6000多萬元人民幣,2008年轉手至361度時已經翻倍至1.25億元人民幣。
贊助專業體育賽事、運動隊以及體育明星是耐克、阿迪、李寧、安踏等綜合體育用品提供商的命脈。全球性的綜合體育賽事奧運會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耐克和阿迪以及彪馬等國際性體育用品企業,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成熟的營銷經驗,長期占領奧運會賽事最核心的體育資源,比如對全球各個國家隊的訓練、比賽裝備的贊助。中國企業作為后來者,角逐高端賽事的贊助成本頗為不菲。
2009年,安踏公司以數億元人民幣的高價打敗耐克、阿迪、李寧等企業,獲得“2009-2012年中國奧委會體育服裝合作伙伴”、“2009-2012年中國體育代表團合作伙伴” 的資格,贏得了包括廣州亞運會、溫哥華冬奧會、倫敦夏季奧運會在內的全部11項國際奧林匹克重大賽事“整體打包”的領獎服贊助權。奠定了2010冬奧會高頻率的曝光機會。
問題是,安踏之后,還有同在香港上市的一干企業,如特步、361度、匹克等等,這些公司在最近4年再無機會滲透到奧運會的任何贊助中,但他們展開了對“全運會”等國內賽事資源的競爭,這些此前鮮人問津的體育資源價格同樣以驚人的翻倍速度增長。
特步在2004年時以1620萬元的價格成為十運會的服裝合作伙伴。3年后,特步再以3200萬元的價格獲得“十一運會”運動裝備贊助商。現在,這家曾經得意于以娛樂明星代言運動品牌并快速上位的體育用品公司宣布改弦更張,通過贊助英超伯明翰俱樂部進入世界足球頂級聯賽。
快速增長的中國體育用品消費市場“麻痹”了大部分國內體育用品企業的神經,他們通常誤認為大手筆的體育贊助,再配合賽事期間的大量廣告是企業獲得快速增長的秘訣。這如同1992年以前的中國個人電腦制造商,無論是制造商還是分銷公司,出售一臺電腦通常都能賺上1萬來塊錢。但是開放個人電腦市場之后的2010年,還有幾個人會把當年被市場自然增長托高、增肥的中國最牛的“長城電腦(16.88,-0.35,-2.03%)”當作購買首選品牌?
中國的體育服裝提供商正是被國內自然增長的市場慣壞了的孩子。目前為止,所有的賽事僅僅給國內這些企業提供了充分的曝光率而已,美譽度無從談起。本屆冬奧會上出位的還有在2009年贊助了中國冰壺球隊的361度公司,但這家公司糟糕的服裝設計不僅僅讓央視的主持人們非常掃興,網友在冰壺球隊的報道后留言“強烈質疑隊服設計師的審美能力”。這顯示出,通常企業有“硬實力”拿來贊助資格,但卻缺乏“軟實力”進行服務。換句話說,花錢能夠買來名氣,但不一定都是好名聲。
這些企業正在“浪費”增長機遇。體育營銷專家批評國內體育用品企業的贊助內容和表現形式單薄,品牌之間低水平復制,遠未達到通過賽事贊助來加強產品與運動員、產品與受眾之間的感情溝通的營銷高度。
網絡上隨處可見的體育用品經銷商和員工對公司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員的不滿正在發出警告:通過體育賽事贊助快速博出位無可厚非,但拿下賽事后的整體運營能力則非市場的自然增長能夠給予企業的。上帝以相同的方式給予好運氣,也會以相同的方式拿走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