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鞋企打造中國式的企業管理制度

中國鞋網3月4日訊,2008年至今,中國皮革和制鞋業迎來一個又一個嚴峻考驗:人民幣持續升值、原輔料漲價、國家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環保要求提高、勞動力成本上升、金融海嘯來襲、歐盟展開反傾銷戰略……隨之而來的,是制鞋企業訂單減少、利潤微薄,許多中小企業面臨倒閉的艱難局面。這對于中國鞋企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如何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新的世界舞臺上立足,是中國鞋業能否生存與壯大之關鍵。
在這場競爭中,中國獲勝之道在于能否形成適合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也就是結合中國文化形成中國式的管理模式。一套科學完整的企業管理制度可以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和職工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是實現企業目標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是一種強有力的保證。中國鞋企要做到最優秀,擁有強大的綜合競爭力,就必須在企業管理制度方面有所建樹,從內在出發,注重管理水平的提高,貫徹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取得全體員工的一致認可,成為員工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形成推動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和精神支柱。
文化是與民族分不開的,一定的文化總是一定民族的文化。而一個企業的管理制度也與其國家的文化是無法分割開來的。中國鞋企要在世界鞋林中立足,并不是依靠模仿國外所謂的“先進”的管理模式,而是能否創新出屬于“中國”式的管理模式。這種“中國”式的管理模式,需要社會各界與企業共同來探索和實踐,在這個實踐過程中,道路一定是曲折的,中國艱辛的解放道路使我們堅信將有一批中國鞋企嶼立于世界企業之林。
從理論上說,中國還沒有形成中國式的管理模式,在此過程中,由于缺乏理論的指導,中國企業往往會陷入兩種極端,有些企業家非常崇拜西方管理模式,期望通過導入完善的管理制度來杜絕所有的管理漏洞,因此企業的制度極端完善,但是卻陷入了“制度至上”的泥潭當中。而有些企業則過分強調人性化管理,對人性的假設以“善”為唯一標準,因此對所有員工都強調“寬容”之心,這也掉入了“精神至上”的陷阱之中。
其實制度與精神其實并不矛盾,能否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制度才是根本。如果中國企業能在吸收西方較為完善和先進的管理制度前提下,建立一種有效的企業文化,使西方管理制度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即“自律” 和“他律”的相結合,是中國企業能否建立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如同跨國公司十分注重跨國管理的問題,因為妄圖通過單一的價值觀來傳播他們的經營哲學是不現實的,每個國家的價值觀體系都不相同,在文化上也會有偏差。因此就要通過建立共同價值觀體系來解決這種差異,使得兩國的文化達到一種平衡。所以,我們相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中國企業如果不從中國文化中總結出管理的要義,而盲目去追求所謂的國際化管理模式,那終將要迷失自己,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固步自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博采眾長”是中國企業最終形成競爭優勢之道,以西方制度管理為基礎,以中國管理哲學為指導,只有文化的差異化,才是中國企業建立真正差異化競爭優勢的根本。
21世紀是文化管理時代,是文化致富時代。企業管理文化將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是企業管理的最重要內容。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