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繡花鞋世博會上爭亮相
中國鞋網02月05日訊,研發了半年多,首筆訂單居然是世博會的1萬雙虎頭繡花鞋。然而,沒過幾天,這個有著“浙江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美譽的桐廬縣合村鄉卻做了一個令人費解的決定——放棄訂單,但要世博展位。
訂單不要,要展位?在世博會倒計時100天的時候,記者帶著疑問,走進合村“繡花鞋制作技藝”傳承基地,尋找村民們執拗背后的答案。
故事要從去年11月說起。當時,在義烏參展的合村繡花鞋被一家參加世博會的上海企業看中。在當天參展的萬余種產品中,這家企業唯獨對繡花鞋感興趣,于是向傳承人陳愛華訂購1萬雙虎頭繡花鞋,打算在微縮版世博會中國館模型中,放入一雙繡花鞋,賣給前來參加世博會的外國客商。
“有訂單,就能傳承繡花鞋技藝嗎?”記者在合村鄉繡花鞋開發研究中心見到民間藝人陳愛華,這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反問我們。前幾年,為了搶救繡花鞋工藝,他游說經營慘淡的村布鞋廠在布鞋里加繡花鞋墊賣,慢慢帶動村民開始做繡花鞋。他說,這次如果接了訂單,但趕制出來的繡花鞋肯定是人機合繡的產品,“傳承的路子還沒找到,就匆忙找市場,要不得。”
陳師傅所說的傳承,不僅僅是恢復技法。他拿出兩張未繡完的臘梅花朵給我們看,一張的花瓣用單色線繡成,另一張則采用至少兩種色彩相近的線,間雜金絲,花瓣栩栩如生。他告訴我們,這是添加了現代彩繡技藝,圖案更具立體感,“這才叫傳承。”
傳承,意味著生命力的延續。去年8月,合村鄉還投資建起非遺研發中心,制訂了傳承繡花鞋的“五年規劃”,并請來省市繡花大師免費培訓村民。在研發中心,我們看到,三寸金蓮工藝品、江南虎頭鞋等各種創意產品滿當當擺放著,全鄉400多戶村民也陸續加入設計培訓班。
正說著,中心另一位老藝人馬根英過來和老陳商量參展的事。我們這才知道,目前中心總共就他倆負責產品設計,陳師傅負責挖掘本鄉新苗,馬師傅四處外出尋找靈感。馬根英一年要參加十多次全國各地的展覽,不賣產品,只記錄參展反響。她指著窗前的一個虎頭鞋掛飾說,“喏,參展時一個客戶說要買雙繡花鞋掛在墻壁上,討個‘壁鞋(辟邪)’的吉利。我馬上想到,原來繡花鞋還可以掛在墻上啊!”
內尋研發團隊,外找設計靈感,合村繡花鞋亮相世博會底氣十足。陳師傅撥弄著桌上20多種產品,三寸金蓮、系帶繡花布鞋,這些更有傳統味的產品,老外可喜歡了;繡花拖鞋、江南虎頭鞋,這些經過改良的繡花鞋,增加了時尚元素,國內更有市場。“我還給它申請了個名字‘合鞋’,就等在世博會上亮相。”
臨走時,陳愛華接到鄉文化站站長徐小龍電話:省群藝館為繡花鞋爭取到了世博展位。陳愛華很高興:訂單不急,在世博會上找到走向世界的元素,繡花鞋會走得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