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品物美價廉就是硬道理

中國鞋網1月29日訊,中國鞋走俏國際市場,過去一直是憑借價廉物美的優勢。今天,由于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國際市場需求大減,國內各種生產經營成本持續上漲,給國內鞋業造成了很大的困難。于是,針對以制鞋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升級說盛極一時,做高檔、打品牌,似乎一夜之間成為中國鞋業界的唯一選擇。其實,就鞋業消費對象來說,高、中、低檔都有相應的消費群體,顯然,在這種情況下,越是高檔產品,其消費群體就越小,越是低檔產品,其消費群體就越大,所以,如果鞋廠一味地做高檔鞋的話,可能更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當然,不管是高檔品還是低檔品,做品牌都是正確的,品牌是產品品質和信譽的保證,當然也會合理地提升產品的利潤,但如果想通過做品牌來謀取暴利,這顯然不是一種成熟的想法和商業行為。品牌之路是企業應該追求的,但不能曲解品牌的真正本質,高檔絕不等于品牌,品牌也絕不等于高檔。所以,企業在保證品質、恪守信譽的前提下,通過持之以恒地努力,從而獲得消費者的認可,成功樹立起品牌形象和聲譽,才是企業應該做的。其實,真正的品牌產品,更應該是大眾的。從消費群體來看,高檔鞋的消費群體有15%左右(其中還包括少部分愿意消費奢侈品鞋子的群體),中檔鞋的消費群體約占35%,而有一半的消費者,按他們的實際消費水平,只能消費低檔鞋。對于中國鞋業龐大的產能來說,鞋企顯然應該做好自己的定位,通過科學管理,盡可能地降低產品價格,這才是企業的生存之道。如果企業一味地盲目追求高檔、高價,那企業離倒閉就不遠了。
今年,及相關領域內的一系列現象都說明,對于中國鞋業來說,在保證一定利潤的基礎上,確保低價和優質,才是中國鞋業發展的硬道理。
筆者還是從廣州鞋業專業市場說起。在之前的報道中,我曾經提過,廣州鞋業專業市場比生產、經營企業升級得更早一些,但由于租金上漲,入駐商戶的經營成本也大幅上升。今天,一場危機襲來,國外的消費者開始理性消費了,外單驟減,內銷擴張緩慢,導致眾多入駐這些高端市場內的商戶難以維持。而這些商戶與專業市場又是密切的利益相關者,商戶如果經營不下去了,那么,這些高端專業市場也就面臨著危機了。于是,為了共渡難關,廣州幾家高端鞋業市場都采取了降租行動,當初扭曲的價格終于得以校正。然而,當初心血來潮、大把撒金的眾多業界精英們則元氣大傷,多年的積累,因一時頭腦發熱拱手讓給了開發商。現在,有不少人不得不從頭再來。可是,此一時,彼一時,以現在的商業氛圍,他們大多數已經很難再恢復到先前的狀態了。與這些所謂的高端市場危機四伏相比,主打“低價”招牌的折扣店、尾貨鞋城則風起云涌,此消彼長的現象說明,企業還是要堅持低價,讓消費者得到實惠才是生存的法寶。從去年到現在,不管是高檔商場,還是專賣店、街邊店,也不管是高檔鞋,還是低檔鞋,打折大戰的烽煙似乎一刻都沒有停止過,許多應季新品一上市就以價格戰開打。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就連Nike、Adidas這些國際大品牌也不得不應戰,并為此專門開辟了折扣店。品牌鞋折扣店、尾貨店、甚至尾貨鞋城,似乎更能吸引消費者的眼球。
說到這里,另一個現象就更耐人尋味了。據報道,在今年秋季廣交會期間,眾多歐美采購商(其中包括很多鞋類采購商),他們一方面高呼抗議中國廠商拷貝歐美鞋款,要保護產權,另一方面,又悄悄地拿一些國際知名品牌的樣品,深入到珠三角各工業區,尋找哪些工廠能以最低價給他們仿制那些名牌產品,并許諾給予訂單。有些采購商更直白地去尋找哪里有價格低的冒牌工廠,并直接下單。老外們說一套、做一套的做法,既縱容了國內不少冒牌加工廠,同時再次說明了便宜就是硬道理的商場鐵律,也給真正的正牌廠商們一味追求暴利提了個醒。
總之一句話,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這種生活必需品還是高貴不起來,低價、便宜,任何時候都是走俏市場的硬道理。特別是在如今這個時期的鞋業市場,各個檔次的產品,都有眾多的競爭者,大家的質量差距不大,最終只能通過在終端市場完成銷量,才能決定勝負。而銷量的達成,低價肯定是最有效的殺手锏。但低價并不是無原則,企業在保證低價的同時還必須保持一定的利潤,以維持企業的正常運營和發展。所以,今后的鞋業競爭,只有在生產、流通和營銷等各環節,通過科學管理,量化產能和各項經濟指標,精打細算,確保低價的企業,才能笑到最后。過去那種不計成本,專賣店四處開花,拼終端布點數多少的做法,到了該調整的時候了。今后的鞋業競爭,一定是贏在整體規劃、技術創新、營銷手段和思維創新上,圍繞的必然是一個中心,那就是盡可能地降低成本,盡可能地以低價讓終端消費者得到實惠,同時,企業還要有一定的利潤。只有能做到低價和利潤平衡的企業,才是鞋業界真正的強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