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制鞋等企業升級,或成中國經濟樣本
中國鞋網1月26日訊,赴迪拜抄底,到海南買樓,去山西炒煤……2009年中國經濟GDP“保八”成功,交出滿意的答卷,以溫州為代表的沿海資本左沖右突,風光無限。一系列眼花繚亂的資本動作背后,他們的真實意圖是升級,目前已出現競相提高技術的局面。或許下一個中國經濟的樣本又出現在沿海。2010年,復蘇路上中央經濟將異常復雜。作為民營資本最敏感的地方,溫州資本的做法可以作為重慶乃至全國的參考。溫州知名經濟學家馬津龍教授表示,這是溫商歷史上的轉折點。成功渡過此關,即便是外人還叫他們“炒家”,但他們已經開始向企業家邁進。
怎么升級
買技術 抄底海外高科技
挖人才 主動適應洋下屬
“討論是否升級的時候,我們幾個股東吵了3天的架。”“洋知識并不一定符合我國國情,我們也不一定做得好‘劉邦’。”
技術升級,牽一發而動全身,將帶動產業鏈上一系列企業的改變。溫州老板們不僅要花錢從海外買技術、挖人才,還得忍受洋下屬們直來直去的性格。
產業鏈集體升級
改變并不是輕松的事。溫州浦北集聚了一批中低端鞋廠,其中一家鞋廠的老板趙智透露,自己不打算升級技術,“一年才賣50多萬雙鞋,要花幾十萬升級車間,萬一失敗了,一年的收入都打了水漂。”說著,他指著斜對面大概300米左右的一家廠房說,“那家去年花了50萬搞升級,占用的流動資金過多,后來高息舉債才渡過難關。我還是守著現在的廠房,大不了去設計公司買版式。”
趙智的擔心,代表了一部分客商的想法。李代富48杯酒喝得痛快,但談及當初的起步艱難仍深有感觸。“我們幾個股東,在酒店包個房間吵架,吵了三天。”李代富說,有的認為要轉行,有的認為要升級,還有的主張和其他公司合并。最后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分月投入,逐步技改。“自己改變還不夠,還涉及配套企業。”李代富說,比如說給我們做容器的配套廠商,以前可以隨便找焊工,現在就不行了,必須是持有技師證的焊工,在特定的條件下進行焊接,連空氣濕度都有要求。“不少配套廠商達不到這個標準,要么跟著我們技改,要么換其他廠商。”
“牽一發而動全身。”溫州重慶商會會長徐雪說,在沿海這種配套發達地區,任何一家整機生產商的技術改變,帶來的將是一條產業鏈的變化。不僅對上游的配套廠家,對下游的銷售終端也是一樣。新產品面世,銷售終端要重新培訓銷售人員,在銷售渠道的建設上需要建立更寬的網絡。
管理流程更加嚴謹
義烏飾品協會副會長、浙江美聯工貿公司董事長張約愛表示,引入國外的先進技術后,在生產管理和市場管理上有很多的約束。比如說做發夾,一些義烏生產商以前就是請美院的學生隨意設計幾種型號,或是把別人賣得好的款式拿過來模仿。但現在不行,每一款發夾、每一條紋路的走向都必須要做科學的論證,看是否符合設計定律,是否經過了消費者的測試。而且在檢驗的時候不能依靠目測,必須用精密儀器。他舉了個例子,元旦前,一家金華的企業收購了一項國外先進的服裝制造技術。回來自己一試,雖說原材料一樣,制造出來的衣服始終沒有國外的好。他們花錢咨詢國外的工程師,原來是整個流程的控制有問題,在某個裁剪的過程中,裁剪師傅沒有嚴格按照標準操作,雖然裁剪的誤差無法目測,但影響了衣服的整體效果。
化解洋技術水土不服
對于“洋玩意”的運用,一些沿海企業表示要有選擇地吸收。義烏紫光進出口公司總經理施新雨說,國外一些經驗,,拿到國內不一定適應。比如說耳墜,歐美人一般比較高大,作為飾品的耳墜就要做大一點,但是這樣的耳墜拿到國內銷售就不適合。除此之外,還有文化上的差異。溫州著名制鞋機器廠家宏業精機經理安良均表示,外國人受西方文化影響,喜歡直來直去,不喜歡加班,工作上不留情面。他們有能力,但他們是比“韓信”還有性格的下屬,作為沿海的老板,能否有肚量做好“劉邦”,這是他們需要面臨的新課題。
渝商動態
選擇回重慶區縣尋找商機
“重慶商人勤奮,善于鉆研市場,也善于學習,雖然現在整體實力還不強,但他們能和溫商很好地融合,未來發展潛力較大。”
在溫州打拼的重慶商人表示,在溫州發展就如虎口拔牙,靠的全是速度。由于溫州的壓力越來越大,一些重慶商人選擇回到重慶開拓區縣業務。
回重慶區縣找商機
“我們純粹是虎口拔牙。”溫州政鑫貿易公司董事長王政說。10多年前,在廣東東莞做過建筑工人的他到溫州從酒水銷售員一步步做起來,到后來老板轉行把公司以很低的價格轉讓給他。
“這次回重慶,主要是考察主城區市場,投資修建紅酒咖啡莊。”王政說,他已經在老家合川投資了一個酒莊,重慶有幾個區縣的代理經銷商正在談,“溫州那邊做紅酒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們考慮回渝發展。”
就在上周,有好幾名在溫州打拼的重慶老板回鄉,有的選擇了投資樓市,有的選擇開辦工廠。“我們也在區縣考察,看可否做經濟型酒店。”老家在墊江縣的張智說。
溫州重慶商會會長徐雪說,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0年前后,是重慶人集中涌向溫州的時候,大部分人從打工仔做到部門主管,再到職業經理人,最后自己創業。目前在溫州的渝商處于整體萌芽期,個體不大,九成以上的資產還沒有過億。
創業者配套老東家
除了李代富這樣的重慶商人主動進行技術升級外,溫州一家生產水鉆設備的公司負責人也是一名重慶人。在他的帶領下,技術工人攻克難關,提高了制造設備的效率,一時旺銷。溫州當地知名企業家,楠江集團總裁林慶燈說,重慶商人勤奮,善于鉆研市場機會,也善于學習,雖然現在整體實力還不強,但他們能和溫商很好地融合,未來發展潛力較大,“在奧康、森達等溫州大塊頭企業中,有不少重慶籍高管。”此外,一些才起步的創業者選擇給老東家做配套。據了解,最近一年,在溫州創業的重慶人主要集中在電器行業。
宏觀影響
溫商轉型或成“中國模型”
“在龐大的資本實力下,允許技術升級犯錯。中國的創新性經濟發展,很有可能在溫州這樣的沿海城市搞起來。”
技術上的升級帶來了整合。中國農業銀行在溫州占的市場份額最大,其市中支行行長黃益巧透露,技術升級要貸款,一家的抵押物不夠,于是一些同行便整合起來搞。他透露,目前溫州的幾個中小鋼企準備合并,好幾家做鞋的中小企業,還有做箱包的,都在談合并。“不僅如此,還吸引了不少溫州客商從外地回流。”黃益巧說,一些在內地發展的溫商企業,紛紛回溫州設立代表處或者研發部門。
重慶大學貿易與行政學院曾國平教授看得更加樂觀,從改革開放起,江浙沿海的商人從雞毛換糖開始發展,成為企業家的不少,比如李書福、南存輝、王振滔等,但大部分經濟實體還屬于個體經濟或者中小企業。在金融危機前,他們還沒有完全結束仿冒仿造的局面,勞動力競爭優勢讓他們賺取了財富。隨著這種優勢的消失,如果升級,投入太大,不升級,又面臨國內的克隆版競爭。正在迷茫的他們,遇上了金融危機,可以借此收購海外的品牌與技術。政府大規模的投資不可持續,必須要靠需求來拉動經濟,只有新技術新產品才能挖掘新的需求,從而刺激經濟發展。從這個宏觀的角度看,江浙一帶的技術升級、引進海外優秀人才,顯得特別有意義。
曾任溫州市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的溫州本土經濟專家馬津龍教授表示,金融危機加速了溫州的經濟轉型,一些企業紛紛向高技術方面轉型。溫州民間資本豐厚,私募基金有十多家,如果說上海是金融中心,溫州可以算長三角的金融次中心,在龐大的資本實力下,允許技術升級犯錯,有先進技術萌芽發展的土壤。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的創新性經濟發展,很有可能在溫州這樣的沿海城市搞起來,一旦成功,甚至可以作為模型,隨著溫州資本的流動推向全國。縱橫商務研究所所長劉可認為,只要抓住了機遇,溫州老板們完全可以借此機會摘掉“炒家”帽子,成為投資家與企業家。
■新聞鏈接
溫州經濟開發區十余高新項目“待產”
記者在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看到,十多個高新項目正在建設,涉及新能源、新光源、汽車關鍵零部件、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比如溫州華潤電機有限公司投資3.26億元,將打造國內首個規模化生產電動汽車電機配件的企業,預計明年6月投產,可新增產值10億元。而溫州市科技局的數據顯示,去年1~3季度,溫州市229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總產值達320億元,同比增長12%;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達54億元,同比增長26%;研發經費支出11億元,同比增長18%。
除了技術,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是我們最缺的
1月17日,周六,浙江義烏市國際小商品城的國貿大廈5樓,其他辦公室都是大門緊閉,金華溫州商會所在的3間辦公室卻是人來人往。商會秘書長林紹銀十分忙,找他簽字、談事的人排著隊,他透露,他正組織一批人去迪拜和歐洲抄底。
在義烏,異地商會總共有30多個,林紹銀是這30多個異地商會秘書長聯誼會的理事長。在義烏商人中,四分之一是溫州客商,最多的時候過半。“迪拜那邊,我們準備春節前去;歐洲可能要春節后再去。”林紹銀說,“迪拜那邊的事情簡單,有1000多個單元的房屋,正常的時候大約每平方米20萬元人民幣,現在跌到7萬元,是好機會。那個地方是石油堆出來的,再窮,經濟也不會垮到哪兒去,現在只是一時困境。”
林紹銀更在意的是春節后的歐洲之行。“在歐洲的溫商有好幾十萬人,我們已經與他們取得聯系,正在幫我們聯系收購的企業。”林紹銀說,比如說有家瑞典的木制品制造商,產品設計和工藝流程都屬于國際領先水平,他們是多家世界500強的供貨商,但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控股方損失較大,準備出售。“這次去歐洲有三個目標,技術、品牌、管理流程,只有擁有這些,才能做到不給別人打工,自己才有發言權,這也是我們三十多個商會的會長、副會長等人的共識。”
不僅是義烏商人要出去買技術,一些浙商早在去年就開始請來國際優秀人才。“引進了技術,并不代表我們就有機會長大,關鍵在于人才。”林紹銀說,“除了技術,具有國際視野的管理人才也是目前最欠缺的。只有引進這些人才,才能讓我們消化國外的技術與經驗。”年輕的時候做過國有企業董事長,下海后自己做過制造企業,也做過商貿企業,深諳管理之道的林紹銀表示,“有時候一個企業,往往就活在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手中。”比如浙江開山集團,挖到世界螺桿壓縮機技術領域的高手湯炎博士;艾斯弧建筑景觀設計公司則聘請了世界上唯一一個兩次獲得“美國景觀建筑師協會最高設計獎”的海格;中南建設集團則將剛剛退休的前迪斯尼運營總監招入麾下等等。
在溫州從事制造業的重慶人李代富就是一個剛嘗到技術創新甜頭的人。半個月前,因為技術改造,李代富在山西太原簽下一個3000多萬元的合同,回憶起簽約成功當晚的情景,他兩眼發光,說話的聲音陡然提高,這一個合同和他2008年的銷售額差不多。“一桌16個人,每人1杯6錢的汾酒,53度啊,我走了3圈,48杯,居然還沒有醉,平時最多一圈就倒下。”
1月16日晚上,李代富透露了自己能成功簽約的秘密,從金融危機開始,他任總經理的溫州神華輕工機械公司開始技術改造。“我們去年花了近200萬進行技術改造,花得我們幾個股東心痛。我們當時也屬于破釜沉舟,訂單一下沒有了,不升級系統,肯定是死路一條,做其他行業完全沒經驗;升級系統,至少有五成機會。結果沒想到,升級成功后一個月就簽了往年全年產額的合同。”
技術改造的效果顯而易見,溫州的不少企業加大了培訓費。25日,來自溫州的消息稱,2010年,奧康集團將投入1000多萬元“天價”培訓費。很多企業的培訓經費比2009年增加了50%,最多的增長200%以上。
“由于義烏的整體層次上不去,收購了國際品牌還不敢張揚,就像父親不敢認兒子一樣。”
“為什么要搞技術創新?時勢所逼!”林紹銀說,習慣運作資本的江浙商人在金融危機后,到海外去抄底,但抄底了才發現,自己還不能大張旗鼓地宣傳,一旦宣傳,就會砸了海外的品牌。
義烏一位很知名的商人在2009年收購了一家法國高端飾品品牌,手續完成后,原本準備開一個盛大的新聞發布會,但海外合作對象提醒他,如果法國品牌沾上義烏血統,可能會影響該品牌形象。這位張姓商人始終不愿意透露收購的品牌。“由于義烏的整體層次上不去,收購了國際品牌還不敢張揚,就像父親不敢認兒子一樣,對任何一個父親來說都無比難堪。”他的合作伙伴表示,從此以后,張老板開始重金在海外挖人才。
在溫渝商李代富說,作為藥品器械生產廠家,金融危機之前,溫州有80多家和他類似的企業,現在還剩下15家左右。大量企業在金融危機中倒閉。一些“個頭”較大的,因為沒有進行技術創新,現在淪為我們的配套廠家,或者是基礎產品的代工廠家。
在溫州的商貿領域,這樣的情況也在上演。比如紅酒,海關統計,全國一成的洋紅酒從溫州進關。在溫州做紅酒貿易的王政5年前在溫州市區租門面做酒莊。“那時裝修花了近10萬元,同行都笑我是傻子。”結果開張后生意比別人都好。但金融危機后,利潤降了一大截。一些外貿商出口后對方沒錢付款,用紅酒做抵扣,“幾乎是一夜之間,溫州做紅酒生意的從幾十家增加到上千家。”王政說,對金融危機恐懼,導致大家都想快點回籠資金,于是倒回來的紅酒不斷殺價,毛利率由原來的五成下降到三成左右。
此外,作為溫州制造業的傳統強項,制鞋業也面臨著來自全國的沖擊。在溫州生產鞋機的李軍先生透露,一些鞋廠老板表示,最近江西、安徽的銷售商都不在溫州進貨了,而是轉道河南、山西等地。“那邊土地便宜,人力成本更低,溫州這邊優勢全無。”一方面國際市場疲軟,一方面來自國內的壓力。“如果不升級,我們就和自己的‘兒子’、‘孫子’乃至‘兄弟’在一口鍋里搶食,為什么我們不做廚師?”林紹銀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