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鞋企熱衷境外上市,或應逐漸回歸A股

以前,一些泉州企業似乎更熱衷于境外上市,而在深交所負責人看來,泉企上市應逐漸回歸A股。圖為一泉州鞋企。
中國鞋網1月22日訊,“3年之內,泉州上市企業數量翻番,這個目標完全可以實現。”誰敢如此預言?這個人就是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副總經理陳鴻橋。昨日,在2010年中國泉州投資論壇暨推進企業上市投融資研討會上,當著眾多政府官員和企業高層,陳的一席發言可謂一鳴驚人。
何以驚人?只因為“上市企業數量翻番”的背后,隱藏著一串“爆炸性”的數字。截至2009年年底,泉州境內外上市企業45家,以此計算要實現翻番這一目標,未來3年泉州將新增上市企業45家,也就是說平均每年15家,而在泉企上市最輝煌的2009年,這一數字也僅僅是10家。難怪乎,話一出口,臺下頓時一片雜音:“很有難度”、“如何辦到”……
此時不上更待何時
們禁不住要問,陳鴻橋的樂觀預測究竟來自哪里?“2009年全球IPO融資最大的10家公司中,中國有6家;2009年全球IPO總的融資額中,中國企業占據了40%;2009年全球交易所IPO家數排名第一的,是深交所,共90家。”用數字作論據,陳反復強調這么一個基本事實:IPO的審批工作在加速,IPO的融資規模在放大。
陳當然知道,僅憑這一點,很難打消“空穴來風”的嫌疑。諸多限制在身的他,注定有一些話是無法明說的:也許,再用不了幾個月,將有4家泉企登陸中小板或創業板。“平均每年15家”的“預算”,輕而易舉就能完成近三分之一,如果不是深交所掌門人之一,陳應該會在發言中,加入這段消除疑慮的“解說詞”。
因此,按部就班的陳只能對泉企直白:國內A股正進入一個高速增長的時期,泉企既要重新認識,更要搶抓機遇。
A股上市難乎易乎
“2009年A股IPO發審委審核通過率為84.99%,如果加上被否6個月之后的第二次‘過堂’機會,則實際通過率遠高于84.99%。”興業證券投資銀行總部董事總經理王廷富有些納悶,在國內其他地方,企業大多選擇境內上市,而在泉州,企業似乎對境外上市更情有獨鐘。境內難乎?境外易乎?王力圖打破泉企上市的認識“誤區”。
“急”,則是陳鴻橋對于這一“怪圈”的另一理解。上市之路,泉企總想愈快愈好,進而還片面地以為,境外快境內慢。殊不知,“去年深交所90家IPO中,五分之一的企業從股份制改革完成到拿到證監會上市批文,均僅僅只用了半年時間。”對于泉企的“畏難怕慢”,陳很是批了一陣。
一條腿走路哪有兩條腿快?很顯然,單靠境外抑或單靠境內,“平均每年15家”都會成為一項無法完成的任務。在陳看來,解決“在哪里上市”這一問題,至關重要。
要上就上主流市場
“不管境內還是境外,能夠上市就是好事。”套用“黑貓白貓”理論,陳鴻橋鼓勵泉州企業積極上市。
但是,在陳的眼里,泉州企業上市往往“舍近求遠”。的確,在已上市的45家企業中,僅有8家在上海、深圳兩地上市。
“外國企業都要來中國上市了,中國企業還需要到海外上市嗎?”陳鴻橋堅持到主流市場上市才是企業最佳選擇,“中國正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在主流市場上市,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品牌影響力。”
“國內上市更‘賺’錢。”王廷富列舉一串數字,國內證券市場市盈率約45倍,略高于國外市場,“市盈率高,說明企業能融到更多資金。”
“在不知名的交易所上市,影響企業的公信力。”王不支持企業在邊緣性的證券交易所上市,“投資者都沒有聽說過的交易所,還會有多少人去投資呢?”
找中介應“門當戶對”
企業一旦放風計劃上市,門檻便會被大大小小中介機構踏破,其中還隱藏著一批非正規機構。“泉州的確有不少擬上市企業吃到非正規中介機構的苦。”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基金投資官陳志民稱。
找中介機構要“門當戶對”。作為在首批創業板成功上市的企業,北京鼎漢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顧慶偉深有感觸,聲言在一場“拉郎配”中,“適合就是最好的。”
正規的中介機構還可能減少中介費用。顧慶偉稱,企業上市找中介,其實并不存在花多少錢辦多少事的問題,“關鍵看企業自己有多少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