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倍增計劃不能偃旗息鼓
漲工資,無疑是件令人關注的事兒。然而,國家統計局廣州調查隊今年的“居民家庭投資心態調查”卻顯示,58.0%的居民表示收入相對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沒有變化,僅有6.3%的居民收入增加。而廣州市統計局的調查數據顯示,企業職工的工資在絕對值和增長速度上,均低于事業單位和政府機關。
看到了這樣的調查結果,不免想起廣東省去年提出的工資倍增計劃,該計劃提出從2008年起建立和完善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力爭職工平均工資每年遞增12%以上,到2012年左右,實現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
可是在這個計劃實施的第二年,僅有6.3%的居民收入增加。為什么會這樣?省勞動保障部門表示,“去年很多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經營效益明顯下降,所以今年對工資增長幅度相應作了一定幅度的下調。”這么說來,去年大張旗鼓提出的工資倍增計劃,今年就偃旗息鼓,甚至還下調了工資指導線。
莫非工資倍增計劃會因此不了了之?也許對政府部門來說,這么做有一定的道理——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保住飯碗才是最重要的。但這不該是工資倍增計劃暫停的理由吧?最好的例證就是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日本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這個計劃不是經濟快速增長的時候提出來的。1957年日本發生了經濟危機,社會各界對未來經濟保持增長的信心不足。可是在這個時候,日本并沒有通過減少工人工資來應對危機,反而在1960年制定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日本為什么要這么做?就是想通過這個計劃實現經濟增長。我們很多地方在經濟增長遇到壓力的時候,不敢提高工資,怕因此增加企業成本,導致企業關門。可日本在經濟困難時期大幅增加國民收入,反而實現了經濟的增長。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企業產品,必須有消費市場,但如果居民收入不高,沒有錢消費,企業生產的產品就會積壓。增加居民收入,才會促進消費,激活市場。
比較而言,我國當前居民的收入明顯偏低,很多地方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從60%左右已下降到不足40%。當前我國經濟增長最大的困難是內需不足,而內需不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國民收入不高。因此,面對我國當前的現狀,越是經濟增長有壓力,越要大力實施工資倍增計劃。
從現實來看,大力實施工資倍增計劃應該有很大的空間,而且廣州的財政收入增長幅度也比較大,今年前11個月,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34.24億元,同比增收81.06億元,增長14.65%。為什么財政收入有這么大增長,居民收入卻不能?恐怕還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只要想辦法,如減少政府收入,減少企業的一些利潤,提高最低工資,工資倍增計劃是可以實現的。
- 上一篇:愛喝熱飲的人更友善慷慨
- 下一篇:女白領的四大隱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