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業出口如何“化蛹為蝶”

中國鞋網12月30日訊,隨著歐盟的門越關越緊,越來越多的中國鞋企開始把希望放在東盟等新興市場上。但正如有利條件很多一樣,不利因素同樣不少。專家指出,中國鞋企要成功轉型,必須破除路徑依賴頑癥。
日前,歐盟部長理事會通過繼續對中國征收15個月的反傾銷稅。與屢屢吹出冷風的歐盟相比,東盟就顯得溫暖了很多。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我國自東盟進口的產品中,將有93%的產品實行零關稅,對東盟平均關稅將降低到0.1%。同樣,東盟將對中國90%以上的產品實行零關稅。
“中國鞋企轉戰這些新興市場國家,首先面臨的就是成本優勢不明顯。”安邦咨詢分析師陳和午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越南、印度等國家的成本優勢現在也比較明顯,越南甚至在有些方面還低于中國。
“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發起人、廣州創信董事長吳振昌早就考慮到了這個因素,他就在準備借助中國—東盟自貿區零關稅的契機,將部分生產線往東南亞轉移。印尼、柬埔寨等有一定制鞋基礎的國家都是他投資的意向地,而這個考慮最主要的就是勞動力成本的問題,越南勞動力成本比在東莞低3/5。
但其實這條路能否走通也還不確定。中國最大女鞋生產及出口企業華堅集團設在越南的工廠依然關閉,原因就是當地配套太差,很多原材料需要從廣東供應,生產效率太低。
在中國設廠,成本優勢不大;在越南設廠,效率太低。這是中國鞋企轉戰歐盟面臨的第一關。
“第二個不利因素,就是在新興市場的商業貿易渠道。”陳和午表示,中國鞋企以前鐘情于歐美,現在突然轉向新興市場,環境不一樣,貿易方式等可能都需要改變。
業內人士指出,新興市場和歐盟相比,消費習慣、消費環境以及競爭規則等商業環境都有很大的不同,針對這些不同,中國的鞋企必須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在產品價位、風格、營銷等各個環節都要加以改變。這對鞋企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積累的經驗用不上了,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來積累新的經驗。
“長期來看,轉型是必須的,不能總是過分依靠歐美,短期內轉型當然是有很大壓力,存在一個路徑依賴的問題。”陳和午指出。
目前,越來越多的鞋企正在小心翼翼地探路新興市場。
今年奧康加大對美國、加拿大等北美市場的開拓力度,對北美市場出口增長率保持30%以上,另外也開辟了埃及等冷門市場。
同樣,歐盟也是康奈的重要出口市場,占康奈出口總額的10%,歐盟征收反傾銷稅,對康奈在海外貼牌產品有很大影響。不過,在面對歐盟的反傾銷政策時,康奈鞋業及時采取規避措施,開辟了南美、澳大利亞、東亞、中亞等新的出口市場,使得出口業務保持了45%的增長速度。此外,還敲開了朝鮮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