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通虛擬代言人成為泉州童鞋企業新寵

中國鞋網12月29日訊,特步引入迪斯尼米老鼠等卡通形象、華融集團牽手“海爾兄弟”進軍童裝業、子燕輕工投資《燕尾俠》動畫片,此外,幫登、足友等多家泉州企業,都在使用奧特曼這一卡通形象,格林、寶德等童裝企業也在應用卡通形象……一時間,繼明星代言人外,卡通虛擬代言人逐漸成為泉州企業的新寵。近期,在泉州創意文化節上,傳統制造業與動漫行業如何對接,也成為業內人士頗為關注的話題。
原創還是授權
兩種運作模式各有優勢
主持人:泉州企業與動漫行業合作,主要采用哪些模式?
李竹兵:目前,涉足動漫領域的泉州企業,主要集中在童裝、食品、衛浴等行業。由于本地缺少較成熟的動漫公司或創意企業,動漫行業產業鏈中的設計、制作和運營等各環節還存在脫節情況,大多數企業與創意公司的合作仍處在起步和磨合階段。
全芳烘焙樂園通過卡通人物“全全”“芳芳”拓展廈門市場;樂谷衛浴選擇 “點點”“滴滴”形象成為“水資源保護大使”;石獅萬里香公司通過“吉吉”“莉莉”,讓普通肉脯的產品更具形象性……此前,泉州企業大多因拓展外地市場、樹立產品概念、優化產品形象等三方面訴求,和動漫公司開展合作。買斷原創動漫形象,優勢在于其使用權歸企業永久所有、企業可根據需求在衍生開發上有更多優惠,獲得的品牌收益也更大。
楊小明:泉州動漫市場上,生產型企業與創意公司的合作模式,購買原創意的案例較少;尋找與企業品牌和產品定位相近的動漫形象,直接購買授權,也就是“產品先行”的模式居多。
在動漫市場相對成熟的日、韓等國,有不少典型的“產品先行”模式。即先將創意變成產品,進行試銷,如果效果良好,再拍成動畫。在日本普遍存在“形象創意—漫畫創作—漫畫連載—單行本發行—動畫制作—動畫授權”模式。當前,不少泉州企業認為購買國外知名動漫形象授權,是推廣品牌和產品的快捷途徑。
“燒錢”抑或“吸金”
投資虛擬代言人有竅門
主持人:有人認為投資創意或動漫產業是一種“燒錢”行為,也有人說它的“吸金”潛力巨大。該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創意產業到底能給企業帶來哪些可以預見的好處?
楊小明:我市一些生產型企業雖然看好動漫產業,但是又擔心動漫產業投資是“無底洞”。坊間有種說法,動漫=人腦+電腦+巨額資金。如果按每分鐘制作成本5000—15000元計算,一部50集的動畫片,每集30分鐘,就得投入1000萬元左右,可是這些錢砸下去,也許還看不到相關經濟效益。
然而,投資動漫產業并不一定要全部占有動漫作品的所有權,如投資方按一定比例出資,享受版權,注重使用形象開發衍生產品;作為制作方,同樣支付相應資金,享受知識產權,可以出售圖書、音像制品,作為品牌推廣的一種方式,投資動漫產業這筆費用還是很合算。
李竹兵:從合作經驗看,企業選擇卡通代言人主要看重三個方面好處。首先,低成本是企業最關注的效益。卡通虛擬代言人可塑性強、投資風險低、受眾涉及面廣,在一定程度上成本低于明星代言。卡通形象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生動化和幽默化,符合生活消費品購買群體的心理喜好。
虛擬形象代言又聚集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全方位傳播優勢。通過策劃運營,可以滲透到電視、報刊、QQ表情、動漫書籍等信息渠道。
最關鍵的是,一個或一組卡通代言人將給企業原有的生產鏈條帶來連鎖反應。動漫品牌化后的累計價值,可為強勢品牌獨立運用,卡通形象的衍生產品甚至可能超過其原有核心產品所產生的經濟效益。
招募或是培育
招賢需增強“造血”能力
主持人:一項創意能否運作成功,人才是一個關鍵因素。泉州創意產業起步不久,人才聚集環境還在培育中,企業又該如何解決吸引和留住人才這一問題?
江紹雄:泉州創意產業雖然剛起步,但是頗具優勢。泉州的地域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典故和人文精神給創意產業留下了巨大的創作空間,這是泉州吸引創意人才的動力之一;其次,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在人才和研發上十分發達,泉州與之對接比其他地區更有優勢,可考慮產業上的合作。
從“造血”功能上看,今年已經有泉州企業與本地高校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我市一高校首次設立動漫設計專業。此外,部分泉州動漫企業也意識到培育人才的迫切性,除了在全國范圍內“招兵買馬”外,還將企業員工“送出門”,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高校或企業進修,這些新鮮血液的回歸將給泉州創意產業的發展帶來變化。
李竹兵:創意行業人才很看重工作城市的創意氛圍。從現在的情況看,泉州吸引較高層次創意人才還有困難,可是我們可以發掘自身的“造血”能力。
可以看到,缺乏創意人才和創意氛圍尚不濃厚是兩個同時存在的現象。解決人才問題,我們可以嘗試提供一個或多個平臺,營造創意氛圍,給人才展示才華的舞臺。比如,動漫企業可以設置卡通品牌明星自選超市,這樣一來,既可以保持設計者的創作熱情,又能讓生產型企業在尋求合作時,有更多選擇的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