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升獨辟布鞋產業鏈
中國鞋網12月15日訊,在農村,看似不起眼的手工納制布鞋這一傳統手工業,竟打造成一種新興服務業——布鞋文化旅游,展現傳統紡線、織布、布鞋納制,參觀布鞋博物館,嘗嘗媽媽菜,享受足浴文化。
步步升布文化村獨辟蹊徑賣傳統文化,制造業打造成旅游目的地,不僅帶動了當地鄉村一日游,亦成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重要一站。
12月11日,《產經周刊》記者走進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即枝江市步步升布藝有限公司。
制造業演變旅游服務業
2007年,步步升布藝公司斥資建設布鞋文化村一期,發展傳統手工布鞋產業為龍頭的特色生產、展示、體驗旅游。
文化村建有布鞋工藝展示園、布鞋歷史博物館等,展示園集中展示老式紡線、土機織布、手工布鞋納制,據說是中國最大的匠人作坊街。
11日下午,記者采訪時,一群來自浙江的游客參觀之余,紛紛上前體驗,與老媽媽們互動。坐在老織布機前穿梭引線,體驗傳統織布的精巧;老媽媽手把手教手工紡線,右手搖柄左手捻棉條。
“納制一雙千層底要飛針引線5000多次,所用棉索200米”。一位老媽媽一邊示范一邊講解。
被動銷售年逾千萬元
“步步升主要依托文化村,中外游客參觀之余購買,坐鎮枝江,政府部門采購作為饋贈禮品,其實是一種被動銷售,但今年銷售目標是5萬雙,銷售收入爭取過千萬。”李厚春坦言。
目前,步步升僅在武漢、宜昌等地建立了4家專賣店。
李厚春介紹,2010年建設好文化村二期,同時嘗試主動銷售,上馬形象旗艦店,但長期依賴被動銷售,營銷人才匱乏是一大瓶頸。
手工納鞋底作業外包
據悉,布鞋文化村一期投入使用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13萬人,創造收入1500萬元,煙墩包村周邊興起20余家農家樂,帶動相關就業人員萬余人。
“50歲至70歲的老人鮮有收入來源,更不談就業。”李厚春透露,步步升的產業體系將手工納鞋底作業環節外包出去,五六十歲的婦女多是納鞋的能手,在家中即可完成,老人還可編制元寶席子、鞋籃等旅游商品,月收入在800—1000元,成為“休閑上班族”。
此外,殘疾人員包括高位截癱,公司派技師上門為其培訓,每納雙鞋底多支付5元。李厚春說,在步步升產品生產環節中,許多農民年收入可達1.5萬元。
不懼模仿 品牌當地化
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引發各界關注。央視電影頻道拍攝《上梁大吉》在此取景、選演員、道具,傳統文化習俗在片中得到充分體現。
目前,省內鄉村游開發方興未艾,許多村落都在打造特色文化村,而布鞋技術門檻低,步步升是否擔心其他村落或企業模仿開發,形成同質化競爭?
“有人效仿,說明此項開發有市場,受歡迎。”李厚春說,若其他地方模仿,三五年很難趕上步步升;同時,枝江布鞋定位“文化型、鄉土味、綠色養生”,且鎖邊、納底和其他地方不同,鞋底骨架用元寶席子(三峽地區池塘的一種綠色水生植物)剪裁而成。
“步步升堅持全部工藝流程手工,大舉擴張的企業很難做到這點,國內一知名布鞋品牌其鞋底95%是機器制造。”
李厚春介紹,步步升品牌推廣可以探索“品牌當地化、產品總部化”路線,形象代言人、企業LOGO都不變,如“長陽步步升”模式,具體運作有待完善。
打造中國布鞋之鄉
目前,煙墩包村“納鞋子”絕活已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步步升公司作為唯一的起草企業參與手工布鞋湖北省地方標準。
今年9月,布鞋文化村二期動工。李厚春表示,二期規劃做“足”文化,建設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休閑住宿和娛樂表演中心,在三峽旅游中率先做全“吃、住、行、游、購、娛”旅游鏈。
同時,步步升正在醞釀規劃占地500畝的步步升生態文化旅游園。
李厚春透露,以步步升為龍頭的產業體系將這里打造成中國布鞋之鄉,建成具有特質和核心競爭力的集布鞋展示館、體驗旅游園、媽媽菜館等于一體的傳統文化旅游名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