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鞋業貿易關系應“從長計議”
中國鞋網12月11日訊,在12月的外交部第一次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對于有外電評論稱“在南京剛剛落幕的中歐峰會上,中歐雙方在人民幣匯率等一系列關鍵問題上并沒有消除分歧,進而認為這次會談并沒有取得明顯突破”進行了駁斥:中歐領導人在氣候變化、人民幣匯率、中歐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世界經濟全面復蘇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上深入交換了意見,雙方達成了許多重要共識,這些共識都反映在已經發表的聯合聲明中。
筆者以為,境外一些評論以歐盟施壓人民幣匯率來衡量中歐峰會成果和中歐關系進展的標準是一種別有用心的偏見,因為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原則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及國際化問題是中國一貫的立場,這應該是經濟發展“水到渠成”的產物而非“拔苗助長”的產物,上個世紀日本因為匯率政策遭到西方國家施壓誤導所致的經濟困局猶在眼前。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是此次中歐峰會的最大成果之一,歐盟若是能夠切實履行承諾遏制其內部保護主義的興起,對國際貿易秩序的維護具有積極意義。當前歐盟內部貿易保護主義噪聲呈現出一浪高過一浪的態勢,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歐盟已經成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密集聚集地”之一:截至2009年9月底,歐盟共實施了132項正式反傾銷措施和8項反補貼措施,且另有54項貿易保護調查仍在進行中。
眾所周知,中國的鞋類、鋼鐵類等產品當前已經成為歐盟貿易保護主義興起的最大“犧牲品”,歐盟貿易保護主義常打的旗號之一就是“貿易失衡”,而中歐之間在產品和產業出口結構上往往呈現出的是中低端和中高端交錯現象,且中國的出口中有相當部分是在華外企包括許多歐盟國家在華投資企業出口,全球化產業分工不同導致的貿易現象不應該被人為的情緒化過度解讀。
歐盟保護主義在全球如此“惹眼”的根源之一,在于其內部的國家間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這也是中歐之間經貿關系復雜程度遠超中美經貿關系的原因所在。以中國的鞋產品對歐盟的出口為例,歐盟內部大多數國家因為自己國內早已退出制造行業,因此價廉物美的中國鞋產品不僅有利于這些國家的消費者、也有利于這些國家的銷售商,但是對一些國內依舊存在制鞋業的歐盟國家而言,具有競爭力的中國產品無疑會對其國內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產業造成一定沖擊。因此從歐盟所有國家的整體和長遠利益角度而言,這些針對中國產品的舉動不過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而已,畢竟按照國際經驗貿易保護得到的后果往往只會是針鋒相對的“報復”而已。
中國和歐盟之間互為第一、第二大貿易伙伴,利益的共同之處遠遠大于分歧,面對中國的崛起和友善寬容,歐盟內部應該擺脫當前的一些“近視眼”行為立足長遠,才是實現雙方共贏的最務實抉擇。
- 上一篇:英國鞋類零售增長速度放緩
- 下一篇:通脹持續沖擊!美國鞋類產品需求驟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