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用中國元素訴求全球市場
中國鞋網12月08日訊,品牌國際化,東方元素----李寧公司獨特的國際化線路
即便美國籃球運動員科比·布萊恩特每做一次“耐克”Logo弧線式的扣籃以引來全場歡呼,也絲毫不影響西班牙隊隊員保羅·加索爾球衣上磨刀石狀“李寧”標牌的閃爍。
在舉世矚目的2008年奧運會男籃決賽上,美國夢八隊和第15屆世錦賽衛冕冠軍西班牙男籃進行了精彩的對決,隨著西班牙男籃隊員球衣上的醒目標志—“李寧”牌出現在更多消費者視線里,贊助商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李寧公司”)也隨之成為關注焦點。西班牙隊最后登上了奧運會男籃亞軍之位,而季軍阿根廷隊隊員,同樣身穿“李寧”牌球衣進行了整個奧運比賽。擁有全球數十億計觀眾的奧運會,每每成為各大商家比拼知名度的戰場。
這場比賽被譽為中國品牌的一次成功的四兩撥千斤的營銷戰術,也是中國企業進行的體育營銷中國際影響力最為廣泛的一次。李寧的成功也顯示出了中國本土品牌對全球性的營銷更為嫻熟,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品牌在全球范圍內攫取資源,為己所用的能力的提高。
以品牌國際化推動市場的國際化,以東方元素突出市場形象,李寧品牌在過去十年走出一條特立獨行的品牌國際化路線。
試水國際化
早在1998年,李寧公司就開始了品牌國際化的努力,通過一系列的摸索,李寧公司所走的品牌國際化道路,也有其獨有的特點與支撐。
李寧公司首次嘗試國際化源于一次經營危機。1997年,李寧公司已經成立8年,此前一路凱歌,穩坐國內行業首位。而當年,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業績大幅下滑。李寧公司就此意識到跨國公司抵抗區域性經濟危機的能力較強,于是開始試水國際市場。
當時,本土企業很少有成功的國際化經驗可供借鑒,但是作為一個世界冠軍,李寧本人的優勢在此時凸顯了出來,他曾經無數次在國際上參加體育比賽,擁有當時國內企業家少有的國際化視野。
1999年,李寧公司成立國際貿易部,當年8月,組團參加在德國慕尼黑舉辦的ISPO體育用品博覽會,除了樹立國際品牌形象,主要目的之一是與海外經銷商接觸,以便征戰歐洲市場。
接著,李寧公司聘請了來自意大利、法國、韓國的一流設計師、版師以及專業的開發管理人才,加強市場調研和設計開發力量。從此,“李寧”系列產品,從T恤衫到運動背包,都注入了一種更活潑的風格。
2001年,公司開始嘗試贊助國外體育隊伍。在當年11月舉行的世界體操錦標賽上,除了中國代表團外,李寧公司還贊助了法國、西班牙等代表團。此外,李寧公司在各大賽事上贊助的國家還有意大利、捷克等,涵蓋了足球、籃球、體操等運動項目。
這些贊助顯然帶動了李寧的最終目標:市場國際化。李寧公司在海外開辟了特許經銷商制度,“李寧”牌開始打入國際市場。 2000年,“李寧”已在西班牙、希臘、法國等9個歐洲國家拓展了自己的特許經銷商。
李寧本人對市場國際化為公司 “咸魚翻身”報以了很大的希望。但是,創新并非總是帶來好處,讓李寧感到意外的是,事實上,公司初期密集的國際化行動總體效果并不理想。
國際化努力并沒有讓李寧公司獲得足以邁過“10億元銷售額大關”的動力。就在李寧公司國際化一度進展不前的同時,國內行業競爭情況變得嚴峻。
然而,這場來得太早的國際化并非全無好處,李寧公司和德國SAP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建立了與國際同步的先進ERP系統、內部股權整理等規范化管理體系。給李寧公司留下了更為規范化的管理框架。國際化的思路也讓李寧公司得到了一批精明強干的來自跨國企業的空降兵,為李寧下一步發展做好人才儲備。
先打造國際品牌,再開拓國際市場
當李寧公司基本放棄國際化,更為專注國內市場之后,2003年,李寧公司悄然跨過“10億元銷售額”門檻;2004年,李寧公司上市了。之后,李寧公司再次嘗試國際化。而收縮海外市場,成為李寧公司在國際化道路上關鍵轉折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收縮國際化戰線對于某些公司而言并不容易,李東生在興致勃勃地購入湯姆遜彩電業務3年之后,不得不承認這一國際化舉措遠未成功。而當李寧公司遇到這一難題時,這家“中國創造”,而非“中國制造”的企業顯示出了優勢。
由于投入的固定資產成本并不高,李寧公司很快縮小對海外市場拓展的力度以及針對海外市場推廣的投入。效果很明顯,在200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財報中,李寧公司來自國際市場的收入僅為1.3%,而2004年同期這一數字為2.4%。
李寧公司2006年全年財報顯示,2006年,國際市場的銷售額僅占到了總營業額的1.1%。由此可以看出,李寧公司至此已經基本放棄海外拓展銷售業務的努力,轉而全力拼搶國內市場。這無疑是明智之舉。
2005年,李寧公司決定“先打造國際品牌,再開拓國際市場”。公司CEO張志勇認為:“這種做法與其他中國企業的低價傾銷方式不同,我們希望先提升品牌的附加值。”2002年,他臨危受命擔任李寧公司CEO時,只有36歲。
2007年年初,張志勇明確地指出了公司對國際化不斷深入的思考:“如果連本土市場都贏不了對手,到國外結局會怎么樣,結果可想而知。”張志勇說,李寧公司要想真正走出去,在產品創新與品牌營銷方面形成的核心競爭力必須加強,財務狀況一定要更好。
“中國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市場,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就是世界,本土市場永遠是我們最重要的市場。” 為了完成新的品牌國際化道路,李寧公司從營銷、產品研發與創新、品牌推廣等方面進行了大量配合,其市場效果非常明顯。
從全球來看,體育用品行業有兩種商業模式。一種是零售商品牌模式,這類的代表有Gap(美國)、迪卡儂(歐洲)等。它們的關鍵能力是位置控制和供應鏈管理。另一類是打造品牌的模式,比如耐克、阿迪達斯等,其關鍵能力是產品和品牌創新,它們通過賦予產品文化內涵和產品設計來獲取市場。
“李寧”牌是屬于后者的模式。它從創世之初就模仿耐克的模式,是一家“輕資產”的公司,不從事生產,而主要進行品牌的運營與銷售,是一家標準的品牌公司。
根據這種產業特點,李寧公司的產品推廣與銷售,需要附著在一定的體育項目上。李寧公司在運動方面主要集中在籃球、足球等群眾性競技體育項目上。從李寧公司的籃球項目國際化上就可以看出,品牌的國際化是個連貫的行為,而其中運用國際資源為最為關鍵。
“金”籃球的轉動
“我們是一家國際化的公司,要從國際資源中尋找機會。” 張志勇意識到這一點,“李寧”牌要有所作為,必須放遠目光,這個時候,火爆的NBA籃球賽進入李寧公司的視線之中,而籃球也已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體育產品市場之一。
競爭早已在中國市場展開:銳步已經簽下姚明,耐克也早就與中國籃球新星易建聯簽約,分析師認為他將成為下一個姚明。耐克利用資源優勢,邀請頂級NBA球星訪華。在國內,安踏簽下了CBA。
此時,李寧進行了諸多國際化的做法。2005年1月。李寧公司與NBA簽約成為“NBA官方市場合作伙伴”,在張志勇看來,NBA是一座堅固橋梁,是通往未知的籃球帝國之路。
在“NBA大橋”上,李寧很快物色到了自己的國際巨星代言人—奧尼爾。由于李寧公司在進行國際化的初期,沒有太多的國際化資源積累,李寧公司便選擇了奧尼爾。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到簽約最有影響力的球星。
除了奧尼爾,2005年李寧還簽約了兩位NBA球星,騎士隊后衛達蒙·瓊斯和火箭隊前鋒查克·海耶斯。海耶斯是姚明的隊友,只要有姚明的比賽,中國觀眾的關注度會提高,海耶斯身上的“李寧”標志就會更多地出現在中國觀眾的視野里。
除了簽約國際球星個人之外,李寧還需要更為積極的國際化舉措。因為,李寧所關注的奧運會就要到來了,這將是國際化的另一個大機會。
最好的機會
2006年9月,“李寧”獲得了一個意外勝利:身披“李寧”戰袍的西班牙男籃首次殺入男籃世錦賽決賽,出人意外地戰勝了歐洲冠軍希臘隊。西班牙國家籃球隊這匹黑馬成了世界冠軍,順理成章地,贊助商“李寧”也成為男籃世錦賽上最大的商業贏家。
李寧公司也成為首家贊助籃球世界冠軍的中國企業。早在2004年,李寧公司與西班牙男籃簽訂了為期4年的合約,這家歐洲籃球隊不夠知名。業內估計李寧公司的贊助合約費用不會太高。李寧公司認為:“這是一筆有眼光且非常劃算的買賣。”
2008年奧運會上,西班牙藍男再次給予李寧公司極大的品牌曝光率機會,這只隊伍與美國夢八隊進行的男籃冠亞軍決賽中,表現頑強,以微弱分差敗北,奪得了奧運會第二名的佳績。此外,在奧運會上,奪得第三名的阿根廷男籃,以及美國乒乓球隊都身披李寧戰袍。
贊助之外,在國內,李寧公司大打“非奧運營銷”牌。自2007年1月1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止,央視體育頻道所有出鏡記者都穿著李寧公司提供的產品。依靠多年合作關系,李寧公司借助央視在中國范圍內強大的影響力進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
李寧公司也贊助了中國射擊、體操、跳水、乒乓球四支奧運奪金“夢之隊”。而這四只隊伍也果然不負眾望奪得多枚獎牌,讓中國隊以及他們身上的李寧牌標識在全世界電視機前“露臉”。
這些國際化的體育運動資源,讓李寧公司獲得了良好的品牌曝光效果。將其品牌國際化極大地進行了推進。
用中國元素訴求全球市場
國際化的市場就是中國市場。在這個市場,“李寧”牌面對的是這樣一群消費者:他們使用MSN、QQ等即時通信工具,觀看YouTube,用Google Earth查找地圖;他們可能是韓寒或者郭敬明的粉絲,他們對NBA明星如數家珍,他們在互聯網上和歐美的“球鞋怪人”一起討論自己收藏的球鞋。他們有和互聯網一起成長的青春,他們知道自己獨一無二,而且他們需要獨一無二的風格—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也希望產品包裝幫助他們做到。
2000年,耐克率先在業界強調:體育用品不僅要滿足消費者在運動中不受傷害的專業需求,也應成為大眾時尚休閑之選。體育用品已經變為人們在賽場外展現時尚潮流的方式,時尚化也在逐步改變著整個體育行業的游戲規。
2005年底到2006年年初,李寧找到了自己產品設計中賴以制勝的法寶—東方元素。“李寧”牌包含的東方文化也可以很時尚、很炫酷。“盡管東方主題本身并不能保證成功,但東方主題加上國際設計和國際印象將為公司帶來成功。”張志勇肯定地說。
2005年,李寧牌簽約NBA球星達蒙·瓊斯后,達蒙·瓊斯選擇了“飛甲”作為自己的戰靴,參加NBA比賽,達蒙·瓊斯的評價是:“除了舒適,濃郁的東方特色讓他‘在球場上能夠與眾不同’。”
這款鞋的設計靈感來源于戰國時期武士的鎧甲,所以鞋面設計主要是模仿鎧甲片,鞋身搭扣上的圖案是夔龍紋,這也是一種取材于古代青銅器的古老紋飾。鞋口處添加了一圈黑色漆皮,增加了現代感。為了配合東方元素,鞋底采取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造型,而放棄了常用的人字紋。這款鞋整體效果渾樸古拙,透出一股霸氣。
2006年10月“飛甲”獲得了有工業界奧斯卡之稱的“iF China 2006工業設計大獎賽”紡織與時尚類大獎。
實際上,不僅是設計,從“飛甲”開始,李寧公司還運用了更加成熟的銷售手段,那就是用整合營銷的方式,更加突出地表現產品品牌的個性。在將“飛甲”推向市場的同時,著名的李奧貝納公司為“飛甲”籃球鞋制作的電視廣告《水墨篇》也在各大電視臺推出。這個特殊的廣告中,籃球是以水墨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而球員是用太極來“打”籃球,所有的場景都是用中國傳統的水墨山水,畫面渲染出水墨畫格調。廣告的主張是:“做別人,不如做自己。”
張志勇高興地對外宣布,李寧公司的方向是致力于做一個高端的專業運動品牌。“李寧”是運動的、時尚的、有東方特性的品牌,這些定位能夠充分表現“李寧”的運動專業特性;其中東方特性是區別于競爭對手的最大優勢。
市場也給予了這些努力直接的承認:為產品添加了包括東方文化元素、技術含量等一系列創新元素之后,李寧品牌與國內同類體育產品拉開了近20%的價格差距。
大國崛起的企業機會
李寧公司通過最初茫然的市場國際化階段,到第二個國際化的舉棋不定階段,直至明白了作為一家品牌公司,國際化的目標應是先品牌國際化,再市場國際化,從而真正摸索到了可行的國際化方向,大幅提升了品牌的市場價值。
在2007年,李寧公司宣布了未來的國際化發展計劃:2009~2013年李寧公司仍然把中國市場作為最重要的戰略市場,預計營業額每年都保持35%~40%的成長率,這些都為最后的“決戰”作準備。
李寧戰略計劃里清晰地寫著:2013~2018年,李寧公司的目標是成為世界前5位的體育品牌公司。為此將會啟動市場國際化的行動。
然而,必須清醒地看到,無論哪家品牌公司,其國際化都會是一個長期過程,必須系統地積累國際化管理的能力、對全球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的能力等。
李寧公司剛剛開始的品牌國際化盡管成功,但作為香港上市公司,還受到全球金融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同時,還受到國內本土競爭對手的發展能力以及阿迪達斯、耐克等運動品牌的高端優勢等因素的制約。所以,“李寧”牌已經做出了很好的成績,但要成為真正的國際化品牌,還為時尚早。
更重要的一點是,中國大國崛起的背景是李寧等中國企業得以進行國際化的基礎。中國經濟總量成為世界第六大強國的時候,中國成了世界的焦點,中國元素的興起是中國國力強大的必然結果。
當年日本經濟起飛時,它的品牌也充滿自信,“有路就有豐田車”等宣傳被全世界認可,日本文化和設計風格也曾流行世界,而現在,在全球目光投向中國的今天,李寧等企業都在這一輪大環境中搶占了先機,并為未來的真正全面國際化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毋庸置疑,這也是一個大國崛起過程中,本土企業不可多得的機會,可以確定的是,這樣的故事今后還將會重新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