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干達的浙江鞋商
中國鞋網12月08日訊, 地方太擠,食堂、辦公室一體
在略顯安靜的烏干達坎帕拉工業區內,一扇不大起眼的鐵門后面,伴隨著機器低沉的轟鳴聲,一陣陣熱浪與濃郁的塑膠味不斷從廠房的入口涌出。在由一圈廠房圍合而成的天井中間,遮陽篷下的一張長條飯桌、幾把塑料椅就是有非洲“中國王”之稱的季永靈的臨時辦公室。
“地方實在太擠,中午中國工人在這里吃飯,平時這里就是我的辦公和會客室。”現年48歲的季永靈談笑間,流露出浙商的典型特質:練達、低調、務實。此時,他在東非國家烏干達已經打拼4年,在非洲大陸闖蕩近10年,而這也是他在海外拼搏的第25個年頭。
在這個由兩間倉庫改建的生產車間,機器占據了大部分空間,人只能在各種機器當中見縫插針般穿梭。一層木板又將一間大倉庫隔成上下兩層,幾十名工人正在進行生產成品發泡拖鞋的最后一道工序。從原料到成品,七八個生產環節都須在這幾百平方米的廠房中完成。
在季永靈的工廠里,400多名當地工人分兩班、在6條生產線上24小時不間斷生產。受場地所限,每天生產的成品要用3輛大貨車拉往他在外面租的倉庫,然后再把原料從倉庫拉回工廠用于生產。為此,他一共租用了4座倉庫,占地近400平方米,每月租金就要付十幾萬元人民幣。
在坎帕拉以東20多公里的政府規劃的新工業園,季永靈買下了110畝土地,正在興建占地1.5萬平方米的廠房。新廠投資近700萬元人民幣,預計明年年初可投入生產。如此“大手筆”投資背后浮現出的是季永靈已然成竹于胸的宏圖大業。
“通過擴大規模增加品種,我們希望能做到規范行業經營模式、整頓相互壓價之風,讓中國人在這個行業中站得更穩、走得更遠,實現集體生存。”他說。
逼中國鞋業入良性軌道
說起自己的中國同行,季永靈忍不住嘆了一口氣。目前坎帕拉有大約6家鞋廠,但互相之間一味壓價、互相仿制等惡性競爭,讓大部分中國投資者在短暫的高速發展期之后,就將產品定價權拱手相讓,陷入維持生存的尷尬境地。
“這就像你打我一拳,我打你一拳,可能你的力量沒我大,可是兩人都會感到疼。”在去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之際,烏干達貨幣一路狂泄,最高時曾貶值30%,人民幣又在保持升值,造成很多在烏商家兩頭受損。此時,季永靈率先站出來號召同行小幅提價,抱團取暖,并與各家鞋廠達成協議。不料,別人的庫存很快銷售一空,只有他堅守底線,卻留下大批現貨壓在倉庫。經過了解,原來真正遵守協議的同行,除他之外,僅有一家,其他人都悄悄溜掉了。
雖然經受了一次打擊,但經商多年的他并不在意,而是決定放手一搏,將烏干達中國鞋業逼入良性發展的軌道。為此,他今年已出手收購兩家在烏中國鞋廠,與另一家在烏中國鞋廠結盟,并把原料生產線也搬到了烏干達,完成了整合資源、進一步降低成本的部署,并繼續為下一步發力積蓄力量。
通過規模、品種與資金優勢,季永靈正在精心實施自己的市場布局。據他介紹,自己的工廠每兩天就能推出一個新品種,每年僅在空運模具一項上就要花費上百萬元人民幣,但是義無反顧的投入帶來的效果也是明顯的。通過貿易方式經營鞋類制品的對手已經失去價格優勢、漸漸無利可圖,退出了游戲。對于仿制他的產品的對手,他則不惜代價、毫不畏懼與其大打價格戰,直到將對方逼到死角、無力支撐。
從西非到東非的商業“遷徙”
其實,季永靈進入制鞋這一行并不算早,不算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但他起點高、起步快,無人能出其右。25年的走南闖北,足跡踏遍三大洲,經過餐飲、百貨、服裝、制鞋等行業的歷練,他具有遠比常人寬闊的眼界和寬廣的心胸。
2000年,第一次踏入喀麥隆。這個位于西非、異常潮熱的國家并沒有讓季永靈產生多少歸宿感,不過當地服裝市場的未開發狀態,卻著實讓他積攢了實力。當時,處于事業發展十字路口的他,先后往返于位于南美的厄瓜多爾、巴西、智利與位于歐洲的法國、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之間,但是南美動蕩的金融市場與歐洲過高的準入門檻,讓他一時之間難以決斷。
這時,一位久未聯系的老朋友向他發出邀請,請他到“還不錯”的喀麥隆“走一走,看一看”。“非洲哪里有不錯的地方,我去過很多國家,非洲還是不情愿去。”這是他當時的第一反應。然而,盛情難卻加上一察究竟的想法、顏色、款式,在每個國家都不盡相同,一不小心都是陷阱。”至此,季永靈真正完成了從西非到東非的商業“遷徙”。
通過3年多的摸索,季永靈逐漸能夠準確把握當地市場的潮流與動向,在與國內模具設計師反復溝通后,積累了多款暢銷款,并創造出一款暢銷鞋兩年間銷售130萬雙、零庫存的奇跡。
到明年年初,一個在烏干達擁有17條生產線、日產量超過10萬雙的“鞋業王國”將粗具雛形。屆時,他在非洲四國(喀麥隆、塞內加爾、坦桑尼亞和烏干達)的鞋類生產線將達到25條,成為名副其實的非洲“中國鞋業大王”。
“直到前兩年,我的老母親還在問我在非洲能不能吃上大米,任憑我怎么說,老人家都覺得我是為了讓她寬心,在故意騙她。”說到這里,季永靈百感交集。憑借靈活的頭腦,季永靈很快在喀麥隆站穩了腳跟,并被擁戴為喀麥隆青田同鄉會會長,他的鞋類生意也從貿易開始起步。與別人的經營思路不同,由于了解歐洲的商業運作模式,他每到秋冬換季時都前往西班牙和匈牙利等國,用低價從當地華人同行手中進行大宗收購,再將這些質量好、款式新、價格適中的過季產品賣到喀麥隆,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