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盛皮革化學品擴產突進
中國鞋網11月21日訊,11月18日,一個近百人的德國參觀團參觀了位于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一家只有300名員工的化工廠。參觀團成員基本上都來自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政界和商界精英,該州的州長JuergenRuettgers是這個參觀團的領隊。
這家工廠隸屬于德國朗盛公司,主要生產皮革化學品。吸引參觀團千里迢迢來參觀的不僅是新生產線,還有這家工廠經濟危機以來所創造的產量奇跡——從今年5月份開始每個月都刷新產量紀錄。
其實,不僅是無錫工廠,近幾個月來,朗盛頻繁在上海、江、浙等地區通過擴產、兼并的手段來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
就在今年年初,朗盛的強勁對手全球排名第一的化學公司巴斯夫在經濟危機的寒冬下,被迫關閉了80家化工廠,并考慮出售其皮革和紡織化學品業務。
被迫擴產
朗盛位于無錫的化工廠全稱為朗盛(無錫)化工有限公司(下稱“朗盛無錫”),成立于1995年,并于兩年后正式投產。到目前為止,總投資4300多萬美元,主要生產皮革化工品、紡織助劑和工程塑料。
朗盛無錫的總經理胡東祺說,從5月份開始,工廠每個月的產量都超過歷史紀錄,每個月都創造新的紀錄。
新的生產線將年產1800噸皮革化學品。該產品名為“利華坦”,是一種用于皮革生產的化學助劑。這種產品主要適用于中高端的皮革加工業,能夠提高皮革產品的質量。據胡東祺介紹,新產品80%將主要銷往國內。
目前,這條生產線已經試生產了3個月,從11月18日這天開始投產運營。據知情人士透露,該生產線設計產能是年產2000噸,投資額超過千萬元人民幣。
“某種程度上來說,朗盛是‘被迫’擴建新產能的,因為他們的產品已經供不應求了,賣得太好了!鄙鲜鰳I內人士說。胡東祺說,朗盛無錫的生產線已經滿負荷生產。
除了在無錫,5天前,朗盛宣布擴建其位于上海金山的黑色氧化鐵顏料生產線。新工廠將于2010年第四季度投入生產,年產能預計將達1萬噸。
去年6月份,朗盛從之前的合作伙伴金卓化工有限公司收購了其位于金山的工廠,后者是國內最大的黃色氧化鐵生產廠,年產達到3萬噸。
10月底,朗盛還完成了對江蘇波力奧化工有限公司的收購。后者位于江蘇省溧陽市,去年的銷售額為1000萬歐元。
9月初,朗盛萊茵化學潤滑油添加劑(青島)有限公司正式開工,投資500萬歐元,將年產4500噸潤滑油添加劑,產品主要銷往中國和亞太市場。胡東祺說,新生產線很快就能夠滿負荷生產,屆時將再進行擴產來滿足市場的需求。
“我們的‘雷達偵測’24小時開著,觀測有沒有好的企業能夠吸引我們兼并;另外,集團也不斷在進行自我投資,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擴建。”朗盛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柯茂庭說。
朗盛模式
德國朗盛公司之前隸屬于拜耳集團。2004年,拜耳將旗下的化學品業務和三分之一的聚合物業務重新整合成立了朗盛公司。
11月18日,參觀團除了參觀了朗盛新生產線,還對朗盛無錫的幾個研發中心進行了重點參觀。在參觀一個解決污水問題的設備時,一位德國女士對進行解說的朗盛無錫員工豎起了大拇指。
參觀團是在一個臨時搭建的帳篷內見證了新生產線的投產。之所以選擇在室外臨時搭建帳篷,是因為在廠區內,朗盛無錫連一個能夠容納一兩百人的會議室都沒有。
但這里卻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研發中心。據悉,朗盛無錫的研發應用實驗中心成立于1997年5月,總投資額為1500萬人民幣,屬于最早一批外資公司成立的研發中心,也是朗盛在德國以外興建的最大研發中心。
據胡東祺介紹,朗盛無錫擁有亞洲最大的皮革化工品研發中心,同時朗盛全球工程塑料唯一的測試中心也坐落在無錫。
知情人士說,朗盛全球所有的工程塑料測試樣品都要通過快件寄到無錫,然后在這里進行最終的測試。
此外,朗盛無錫還擁有一個新的生物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的設備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生物實驗設備,能夠提供工業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材料保護實驗。
上述業內人士說,朗盛在中國的運營模式,一般都是采用先建立研發中心,等新產品研發出來之后,再進行大規模的投產。一位員工告訴記者,無錫的研發中心很多方面的研發能力,是連德國總部都望塵莫及的。
據一位熟悉朗盛的人士告訴記者,朗盛無錫相當掙錢。只要朗盛無錫向總部匯報新項目,總部一般都會毫不猶豫地批準。在無錫當地,無錫市政府也把朗盛無錫作為一家示范性的工廠,它的項目也能夠在第一時間內獲得審批。
除了在無錫,朗盛在青島也有一個大的研發中心。今年5月份,朗盛青島高性能橡膠研發中心二期正式啟用。
注重研發,也為朗盛帶來了很豐厚的回報。第三季度,朗盛的銷售額達到13.7億歐元,環比增長了11%。其中大中華區同比增長了21%,超過1.7億歐元,占整個集團的12.5%,
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朗盛皮革化學品的市場份額在國內占有10%左右,新生產線的投入生產,將擴大其在該領域的市場份額。“(市場份額)具體數字我不知道,但我們的實力肯定在最前列!焙鷸|祺說。
- 上一篇:煙臺萬華期待下游需求增長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