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鞋業變革驅動力下的轉型模式
2009-11-20 09:06:10 來源:贏周刊 作者:徐璧玉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中國鞋網11月20日訊,鞋業爆發變革驅動力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刺激,從去年底開始,東莞鞋業就產生了強烈的變革沖動。
今年春節過后,在厚街寮廈、三屯和寶屯村,成百上千家外貿鞋店像雨后春筍般產生,而且目前還有增無減。除了自發產生大量成品鞋店鋪,還誕生了幾個小規模的外貿鞋城。這些現象散發著東莞鞋業變革求存、求發展的強烈意愿。
市場嗅覺敏銳的林達,此前投資電腦行業多年,沒有任何鞋業從業經歷;但憑借多年的終端營銷經驗,他隱約感覺到東莞急需一個鞋業貿易平臺來展示產品、加速流通,改變目前沒有終端鏈條的訂單加工模式,打通營銷通道,實現內外銷并舉。
他用了半年時間,不斷走訪寮廈、三屯等村的鞋店,時而冒充采購商,時而冒充顧客,調研成品鞋市場,最終促成了新世界鞋都項目的誕生。新世界鞋都的定位是一座具有國際標準的集鞋業接單批發、貿易展示、信息交流、環球采購、電子商務一體的現代化鞋業貿易平臺。
林達表示,東莞鞋業擁有龐大的產業鏈,“東莞制造”蜚聲海外,但在普通消費者中的知名度卻一直未建立起來。
這跟東莞鞋業的產業特征大有關系。東莞鞋業的產業鏈從原材料設備、人才供應,到貿易商、采購商環節,都一應俱全,但企業普遍采用貼牌加工的模式,產品生產完成后,絕大部分都運往海外銷售。因此,東莞鞋業的制造環節非常成熟,但長期沒有真正開發好國內市場。
新世界鞋都預計在明年5月份開張營業,經過短短一個多月的招商,“已經與170多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林達透露,與新世界鞋都簽訂合作協議的,大部分是東南亞制鞋企業、中小貿易商、品牌旗艦店。
事實上,除了針對中小型企業而打造流通平臺的新世界鞋都項目,由“中國女鞋教父”張華榮旗下的華堅集團與香港保威集團合資組建的東莞市華瑞實業投資有限公司運營的世界鞋業總部基地,在帶動整個東莞融入國際鞋業產業高端環節,推動東莞這個“世界鞋都”的升級與發展已醞釀了兩年時間。世界鞋業總部基地定位為研發、貿易、品牌孵化、物流的亞洲總部,進行新材料、新產品的開發以及新市場的開拓。總部基地與現在新興的專業市場,形成了優勢互補的關系。
說其醞釀了兩年的時間,是因為在世界鞋業總部基地在提升整個東莞鞋業檔次,引導東莞鞋業轉型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每年一屆的世界鞋業發展論壇,邀請世界鞋業巨頭聚首交流,讓東莞鞋業在世界發出了聲音,謀求屬于東莞制造的話語權。
東莞鞋業人驚喜地看到,目前熱火朝天的轉型升級潮,雖有政府推動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行業自覺變革的強大驅動力。
東莞鞋業欲復制虎門服裝模式
東莞厚街鞋業現在的處境就像10多年前的虎門服裝,幾千家服裝企業各自為戰,直到1993年富民時裝城的出現,虎門開始有了一個展示品牌和產品、自主接單和營銷的平臺,企業有了轉型升級的舞臺,才逐漸找準了企業的發展方向,最終達致今天的發展成績。
東莞鞋業升級,從世界鞋業總部基地的打造,到多個專業市場的擴建升級,業界正在進行不同的探索。但是,東莞鞋業欲復制“虎門模式”,仍有很多道坎要跨越。
其一,“只顧埋頭拉車,不顧看路”,是不少東莞從業人士對現狀的總結。世界鞋業總部基地的突圍而出,讓東莞業逐漸發出屬于自己的強勢聲音。在世界鞋業總部基地副總經理張鴻看來,現階段進行更多的是城市運營,讓外界改變東莞鞋業只做外銷的認識;其次才是產業運營。但是,鄰近的省會城市廣州早就走出了這一步。雖有強大的產業集群優勢,東莞如何后來居上,尚是未解之題。
其二,中國有“世界鞋都”之稱的城市有4個,分別是廣東東莞、浙江溫州、福建晉江和四川成都。其中,東莞的產量最大,年產鞋約15億雙。在鞋業界,東莞已成為多項“冠軍”,卻長期為人作嫁衣,為國外貼牌加工,很少有企業自營品牌和自行銷售。在成品鞋被生產出來之后,東莞鞋業的產業鏈條就斷了,剩下的都被國外采購商包辦了。在金融危機之下,大部分企業急欲謀求轉型之路,但以港資和臺資為主的鞋業骨干們,長期接受的是“非中國生意模式”。他們能否快速適應國內市場的模式,亦是未知數。
強企提升東莞鞋業話語權
10月,厚街鞋業產業集群被評為“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厚街鎮委鎮政府專門成立了“厚街鞋業發展領導小組”,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厚街鎮民營辦主任王志釗表示,把產業鏈條缺失的環節補全后,厚街鞋業產業要實現升級,提升厚街鞋業在世界鞋業版圖中的話語權和競爭力。
得到政府部門的扶持,鞋業人多了幾分信心。事實上,東莞的鞋企更愿意在本地進行產業升級,而非搬遷轉移,東莞鞋業的轉型升級也增添了強勁的企業發展動力。
從東莞搬遷到內地,有“中國教父”之稱的張華榮旗下的華堅集團是東莞制鞋企業中走得最早的一家,江西贛州是華堅集團實現產業轉移的第一站。早在2002年,張華榮就率軍北上,與江西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簽約興建華堅國際鞋城,總投資達3.4億元。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有盈利,但是并沒有想象中的好。”張鴻表示。
“近兩三年陸續有一些鞋材生產商和生產成品鞋的工廠搬遷到內地,但是成功的很少。”除了擔任世界鞋業總部基地副總經理,張鴻還身兼鞋業協會副秘書長。
在東莞鞋業界看來,能搬到內地的只有兩種企業,一是幫大企業做代加工的,因為代加工企業甚至連原材料都不需要考慮;二是做廉價的低端鞋的廠家。
經過近30年的發展,東莞有制鞋企業4000多家,材鞋機配套企業2000多家,材、皮革、五金、化工等相關配套商鋪3500余個,從業人員多達200多萬人,年產鞋超過15億雙。東莞已成為全球成品鞋、皮料、鞋材、鞋機等相關產品最重要的集散地,擁有完善的配套供應鏈。“離開東莞這個城市,等于遠離了鞋業的信息中心。”業界人士指出。
事實上,除了希冀打造高端的廠家希望留在東莞發展外,福州、成都、溫州等一些希望拓展外銷市場的制鞋企業,也開始陸續把研發中心設在東莞,希望借助東莞這個平臺快速接軌國際市場。奧康、達芙妮等這些中國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品牌,就在東莞厚街開設了研發中心。“還有很多知名品牌陸續在東莞開設研發中心,他們一般在厚街租套別墅或公寓進行辦公,厚街的物業價格在不斷上漲。”新世界鞋都總經理林達表示。(中國鞋網)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刺激,從去年底開始,東莞鞋業就產生了強烈的變革沖動。
今年春節過后,在厚街寮廈、三屯和寶屯村,成百上千家外貿鞋店像雨后春筍般產生,而且目前還有增無減。除了自發產生大量成品鞋店鋪,還誕生了幾個小規模的外貿鞋城。這些現象散發著東莞鞋業變革求存、求發展的強烈意愿。
市場嗅覺敏銳的林達,此前投資電腦行業多年,沒有任何鞋業從業經歷;但憑借多年的終端營銷經驗,他隱約感覺到東莞急需一個鞋業貿易平臺來展示產品、加速流通,改變目前沒有終端鏈條的訂單加工模式,打通營銷通道,實現內外銷并舉。
他用了半年時間,不斷走訪寮廈、三屯等村的鞋店,時而冒充采購商,時而冒充顧客,調研成品鞋市場,最終促成了新世界鞋都項目的誕生。新世界鞋都的定位是一座具有國際標準的集鞋業接單批發、貿易展示、信息交流、環球采購、電子商務一體的現代化鞋業貿易平臺。
林達表示,東莞鞋業擁有龐大的產業鏈,“東莞制造”蜚聲海外,但在普通消費者中的知名度卻一直未建立起來。
這跟東莞鞋業的產業特征大有關系。東莞鞋業的產業鏈從原材料設備、人才供應,到貿易商、采購商環節,都一應俱全,但企業普遍采用貼牌加工的模式,產品生產完成后,絕大部分都運往海外銷售。因此,東莞鞋業的制造環節非常成熟,但長期沒有真正開發好國內市場。
新世界鞋都預計在明年5月份開張營業,經過短短一個多月的招商,“已經與170多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林達透露,與新世界鞋都簽訂合作協議的,大部分是東南亞制鞋企業、中小貿易商、品牌旗艦店。
事實上,除了針對中小型企業而打造流通平臺的新世界鞋都項目,由“中國女鞋教父”張華榮旗下的華堅集團與香港保威集團合資組建的東莞市華瑞實業投資有限公司運營的世界鞋業總部基地,在帶動整個東莞融入國際鞋業產業高端環節,推動東莞這個“世界鞋都”的升級與發展已醞釀了兩年時間。世界鞋業總部基地定位為研發、貿易、品牌孵化、物流的亞洲總部,進行新材料、新產品的開發以及新市場的開拓。總部基地與現在新興的專業市場,形成了優勢互補的關系。
說其醞釀了兩年的時間,是因為在世界鞋業總部基地在提升整個東莞鞋業檔次,引導東莞鞋業轉型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每年一屆的世界鞋業發展論壇,邀請世界鞋業巨頭聚首交流,讓東莞鞋業在世界發出了聲音,謀求屬于東莞制造的話語權。
東莞鞋業人驚喜地看到,目前熱火朝天的轉型升級潮,雖有政府推動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行業自覺變革的強大驅動力。
東莞鞋業欲復制虎門服裝模式
東莞厚街鞋業現在的處境就像10多年前的虎門服裝,幾千家服裝企業各自為戰,直到1993年富民時裝城的出現,虎門開始有了一個展示品牌和產品、自主接單和營銷的平臺,企業有了轉型升級的舞臺,才逐漸找準了企業的發展方向,最終達致今天的發展成績。
東莞鞋業升級,從世界鞋業總部基地的打造,到多個專業市場的擴建升級,業界正在進行不同的探索。但是,東莞鞋業欲復制“虎門模式”,仍有很多道坎要跨越。
其一,“只顧埋頭拉車,不顧看路”,是不少東莞從業人士對現狀的總結。世界鞋業總部基地的突圍而出,讓東莞業逐漸發出屬于自己的強勢聲音。在世界鞋業總部基地副總經理張鴻看來,現階段進行更多的是城市運營,讓外界改變東莞鞋業只做外銷的認識;其次才是產業運營。但是,鄰近的省會城市廣州早就走出了這一步。雖有強大的產業集群優勢,東莞如何后來居上,尚是未解之題。
其二,中國有“世界鞋都”之稱的城市有4個,分別是廣東東莞、浙江溫州、福建晉江和四川成都。其中,東莞的產量最大,年產鞋約15億雙。在鞋業界,東莞已成為多項“冠軍”,卻長期為人作嫁衣,為國外貼牌加工,很少有企業自營品牌和自行銷售。在成品鞋被生產出來之后,東莞鞋業的產業鏈條就斷了,剩下的都被國外采購商包辦了。在金融危機之下,大部分企業急欲謀求轉型之路,但以港資和臺資為主的鞋業骨干們,長期接受的是“非中國生意模式”。他們能否快速適應國內市場的模式,亦是未知數。
強企提升東莞鞋業話語權
10月,厚街鞋業產業集群被評為“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厚街鎮委鎮政府專門成立了“厚街鞋業發展領導小組”,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厚街鎮民營辦主任王志釗表示,把產業鏈條缺失的環節補全后,厚街鞋業產業要實現升級,提升厚街鞋業在世界鞋業版圖中的話語權和競爭力。
得到政府部門的扶持,鞋業人多了幾分信心。事實上,東莞的鞋企更愿意在本地進行產業升級,而非搬遷轉移,東莞鞋業的轉型升級也增添了強勁的企業發展動力。
從東莞搬遷到內地,有“中國教父”之稱的張華榮旗下的華堅集團是東莞制鞋企業中走得最早的一家,江西贛州是華堅集團實現產業轉移的第一站。早在2002年,張華榮就率軍北上,與江西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簽約興建華堅國際鞋城,總投資達3.4億元。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有盈利,但是并沒有想象中的好。”張鴻表示。
“近兩三年陸續有一些鞋材生產商和生產成品鞋的工廠搬遷到內地,但是成功的很少。”除了擔任世界鞋業總部基地副總經理,張鴻還身兼鞋業協會副秘書長。
在東莞鞋業界看來,能搬到內地的只有兩種企業,一是幫大企業做代加工的,因為代加工企業甚至連原材料都不需要考慮;二是做廉價的低端鞋的廠家。
經過近30年的發展,東莞有制鞋企業4000多家,材鞋機配套企業2000多家,材、皮革、五金、化工等相關配套商鋪3500余個,從業人員多達200多萬人,年產鞋超過15億雙。東莞已成為全球成品鞋、皮料、鞋材、鞋機等相關產品最重要的集散地,擁有完善的配套供應鏈。“離開東莞這個城市,等于遠離了鞋業的信息中心。”業界人士指出。
事實上,除了希冀打造高端的廠家希望留在東莞發展外,福州、成都、溫州等一些希望拓展外銷市場的制鞋企業,也開始陸續把研發中心設在東莞,希望借助東莞這個平臺快速接軌國際市場。奧康、達芙妮等這些中國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品牌,就在東莞厚街開設了研發中心。“還有很多知名品牌陸續在東莞開設研發中心,他們一般在厚街租套別墅或公寓進行辦公,厚街的物業價格在不斷上漲。”新世界鞋都總經理林達表示。(中國鞋網)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