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供應鏈“暗藏”后危機法則
中國鞋網11月18日訊,核心提示: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克里斯多夫曾經講過這樣的話:“市場上只有供應鏈沒有企業,真正的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可見,當今在后危機時代的激烈競爭中,能敏銳地洞察市場需求并在短時間內以低成本、高質量滿足這種需求的企業,就能在此番供應對戰中告捷……
需求:“去偽存真”壓庫存
主持人: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管理理念,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然而,目前泉州不少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上出現量化不清晰的問題,盲目放大潛在需求,以至于庫存積壓。主要原因是什么?
張清輝:不可否認,在企業的發展初期,供應管理體系都存在這些問題:信息反饋機制不健全,產銷鏈不暢通,無法精確控制產品的上市時間,企業與供應商、經銷商、零售商到最終消費者之間信息資源缺少共享,信息反饋速度慢,導致市場信息無法及時反饋到企業總部。這些使得企業運作成本上升。
張青山:在泉州服裝行業中,除少數大型企業外,絕大多數服裝企業的面輔料資源必須從上游供應商獲得,而由于缺乏信息共享及規范的機制來約束供應鏈各方,上下游企業很難完成高效暢通的銜接,導致整條供應鏈上的庫存水平增加。
就服裝產業而言,各供應鏈成員間相互擠壓的情況比較突出,包括下游擠壓上游、強勢方擠壓弱勢方,這種擠壓不僅僅表現在庫存方面,同樣也表現在價格、成本和風險等方面,最終形成利潤和生存空間的壓力。
裴文:從供應鏈管理的內容看,供應鏈管理涉及供應、生產(計劃)、物流、需求四個領域,出現庫存很大程度上是企業家的心態在作怪:怕商品脫銷,被對手賺取利潤。這可算為一種投機心理導致的后果。
此外,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上交流不及時,容易產生“需求放大”現象,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企業庫存。
供應:“真戲假唱”試投產
主持人:對于泉州一些成長型民營企業而言,在供應鏈管理上需要做哪些改進?
張清輝:企業可在供應鏈信息化上下功夫,產品在企劃上市、采購供應、材料檢驗、生產下單及產品生產周期等數據上應建立起數據“檔案”,根據檔案管理層可整理出銷售數據、產品消化周期及庫存合理性等分析性數據。通過整合供應鏈,建立試投產或追加投產的快速反應機制,根據市場需求在生產線路上迅速補貨,提升存貨周轉率、流動性,減少完全依訂單而生產的風險及資金占用。
張青山:在泉州,盲目跟風的生產現象還很嚴重。大企業在開發新產品之前,渠道已布局好,新品問世后小企業便一哄而上地模仿生產,待到小企業要將大批量產品推入市場時,才發現大部分的資源和渠道已被大企業占領,除了壓價別無選擇,這是小企業利潤走向窄路的主要因素。
所以,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應從每件貨品的定位開始布局,若是待到產品出產后,再去尋找渠道和終端,將顯得尤為被動。
裴文:泉州服集群產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但仍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企業間兩極分化,導致資源難以得到充分配置,諸如安踏、361度、勁霸、鴻星爾克等品牌大企業手握大量資源,掌握主動權,而沒有形成規模的小企業資源有限,很難壓低原材料價格。其實,在供應鏈上,成員企業可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自身的核心業務上,將非核心業務“轉包”給業務伙伴,以保證“輕裝上陣”。
另外,中小型企業之間通過合作或并購方式實現產業集群化管理,把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集中到一起,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商、中游的生產廠家及下游的銷售商等集中起來,實現產業集群發展,當然這也需要小企業經營者轉換傳統思想。
銜接:“巧斗地主”打快牌
主持人:泉州是個服產業集群地,在企業間搭建供應鏈上具有區位優勢,企業如何有效利用這一優勢在產業供應鏈上成為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張清輝:對于鞋服企業而言,可利用這一優勢收集大量顧客偏好的流行趨勢,把服裝面料需求變化的趨勢傳遞給面料采購供應部門,把流行元素信息傳遞給研發設計部門,企業應直接與客戶溝通,通過對信息系統的市場調研降低研發成本,滿足客戶和消費者的需求。
此外,區位優勢有利于材料供應商和分銷商之間信息共享,生產企業可把分銷商的市場需求信息傳遞給材料供應商,提前備料,縮短供應周期,使產品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同時,分銷商也可從中了解材料供應商的供應時間,有利于分銷商跟蹤其所需貨品的動態情況。
張青山:泉州服裝行業可利用這一區位優勢,把經營過程中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網絡、客戶納入一個緊密的供應鏈中,高效運作企業的意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