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鞋商集體撤離俄羅斯大市場
中國鞋網11月18日訊,10月26日,俄羅斯東部行政區新聞處發出公告,宣布莫斯科市政府已經從市場名單中將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下稱大市場)徹底剔除。
在大市場被關閉之后,在俄泉商四處尋找棲身之地,但近日從俄羅斯閩南商會傳出的消息顯示,因為無法尋找到一個合適的大市場“繼承者”,目前,大批泉商已經撤離俄羅斯市場。
大市場走入末路
10月17日凌晨,一場大火將不少華商從睡夢中驚醒,被封閉許久的大市場忽然燃起了大火。火災歷時五個半小時才被撲滅,據一常年在俄經商的泉商介紹,火災面積在1000平方米以上,共燒毀了14個貨柜,涉及商品不少是來自泉州的運動鞋。
這是一個命運多舛的市場,大市場是包括2000多名閩南商人在內的多數華商的棲身之地。公開資料顯示,大市場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占地約20公頃的商貿區,用來進行日常的商品買賣,商人一般利用廢棄的集裝箱作為門面,前面是商鋪門面,后面則存放貨物。而更多的貨物則存放在大市場的另外一個部分,占地達50公頃的倉庫區。
從1998年以來,大市場就頻頻遭遇俄羅斯當局的查抄,其中,倉庫區已在2008年9月11日被查封,查封貨物總值約為20億美元,其中泉商貨物總值超過4億美金,這批貨物至今仍未放行。而10月17日的大火,燒毀的正是倉庫區的貨物。
繼2008年俄羅斯當局查封倉庫區之后,今年6月29日,商貿區亦被莫斯科當局以違反環境衛生規定而關閉,7月15日,莫斯科當局做出的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暫停工作90天的決定。此后,雖然歷經多方協商,華商的貨物亦被允許從市場撤出,但大市場始終未能恢復經營。據俄羅斯閩南商會會長王槐鐵介紹,包括泉州商人在內的華商紛紛撤離大市場。
而10月15日正是禁令到期的日子,據泉商介紹,10月中旬之后,每天都有幾十名原來在大市場經商的商人聚集在市場門口,要求重返市場經營。他們的理由是:伊斯梅洛沃地區法院于7月15日做出的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暫停工作90天的決定,已經于10月15日到期,按照規定,如果沒有新的禁止開業的文件,當局不應繼續關閉該市場。
但泉商還是沒能等來大市場重開大門的日子,17日的那場大火,燒滅了泉商們的幻想。10月26日,莫斯科東部行政區新聞處發布公告,宣布莫斯科市政府已經從市場名單中將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徹底剔除。這意味著大市場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至此,這座俄羅斯最大的服裝、鞋帽等日用品批發市場徹底成為了歷史。
不穩定的“繼承者”
在今年6月大市場被強行關閉之后,原來在大市場經營的泉商們,開始輾轉于莫斯科市內的“園藝”市場、盧日尼基市場。據王槐鐵介紹,泉商最終大部分落腳在位于莫斯科東南柳布利諾區的莫斯科商貿中心,通過低價甩賣,處理受到查封影響而錯過最佳銷售季節的產品。
但是,在俄泉商們逐漸發現,要想在柳布利諾區的莫斯科商貿中心恢復大市場的榮光,已經是一個不可能的事情。
據王槐鐵介紹,柳布利諾區的莫斯科商貿中心原本是以做零售為主,市場面積不及大市場的十分之一,大量華商的涌入,讓這個狹小的市場不堪重負。“柳布利諾區遠離市內主要交通要道,大量華商進駐后,交通根本無法承受。”
華商的大量進駐,引發了當地民眾的恐慌,9月29日,在當地民眾的壓力下,莫斯科當局簽署了禁止在莫斯科商貿中心進行批發業務的命令,而且,莫斯科環城公路內(即莫斯科市區內)都不允許從事類似貿易。與此同時,莫斯科當局加緊了對華商身份的盤查,華商的活動范圍,被限制在一定的區域里面。
這個命令,連同俄政府早在2007年4月1日就發布的禁止外國人在露天市場和商亭內從事零售貿易的命令,幾乎徹底打碎了泉商持續“大市場”式貿易模式的幻想。
華商對“中國城”期望愈加的迫切,但這條道路依然漫長而艱辛。據媒體公開報道,目前中方已經提出了3個不同的“中國城”項目,但面對中方的投資熱情,俄方并不急切。俄羅斯社會院成員、俄羅斯社會院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工作小組負責人亞歷山大·布羅德表示,外國商人在形成自己“民族區”時,例如,中國人在一個地方大量購買住宅的時候,會出現排外和反移民問題,“這方面隱患很大。”由于俄羅斯政府不明朗的態度,在莫斯科建立“中國城”的計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渺茫。
被迫集體撤離
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的關閉標志著倒爺經濟(沒有品牌和售后服務的一次性買賣)已經一去不復返,不變的經營模式已不適應新俄羅斯,泉商只有改變策略才能在俄羅斯更長久地生存。
據王槐鐵介紹,在俄經商的泉商,多數是以服貿易為主,按照傳統的方法,他們借助泉州本地鞋服制造產業的優勢,下訂單給本地企業生產,再發往俄羅斯銷售,現在泉州企業已經嘗試將國內生產的制鞋半成品運往俄羅斯做最后加工,并貼上俄羅斯制造的標簽銷售。
這一路徑可以有效地規避“灰色清關”,不過,這條道路同樣阻力重重,根據俄羅斯的勞工法,中國勞工只能在俄羅斯呆三個月,這也意味著,在俄羅斯設點將需要頻繁地更換勞工,對企業而言,成本無疑過于高昂。
正是因為高成本,直接在俄羅斯設廠的辦法只有少數企業才“玩得起”。而在此之前,在泉州官方的關注下,今年5月份,由王槐鐵等5名在俄泉商注資成立了“五福興進出口公司”,按照官方的意圖,這家公司將承擔起泉企通過正常清關渠道進入俄羅斯的重任。
據王槐鐵介紹,目前,對俄出口已經可以全部實現白色清關,但現在的問題并不于清關本身,而是出口到俄羅斯的商品該如何賣給消費者的問題,“大市場關閉以后,泉商在俄已經沒有另一個交易的市場載體。”
在這種形勢下,越來越多的泉商已經選擇撤離。據王槐鐵透露,巔峰時,在俄經商的閩南商人超過2000人,如今,已經超過半數撤離俄羅斯。
隨著泉商的集體撤離,泉州對俄貿易也遭遇了重挫,泉州外經貿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泉州對俄出口下降超過20個百分點。
- 上一篇:智力鞋類和皮革工業出口下降32.7%
- 下一篇:通脹持續沖擊!美國鞋類產品需求驟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