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鞋業反傾銷鞋企需要亮劍精神
中國鞋網11月11日訊,接二連三的反傾銷行動,來勢洶洶的國際貿易保護,讓福建企業再次陷入了“旋渦”。面對反傾銷,我省外經部門及相關專家認為,企業應事先做好準備、勇于應訴、敢于抗辯是唯一出路。而相關數據與案例顯示,目前我省企業應訴率偏低,主動應訴的意識亟待提高。
100多家企業涉及“反傾銷”
來自省外經貿部門的數據顯示, 各國對中國接連不斷的反傾銷已經對我省的出口造成較大的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9月份,我省遭遇了數十起反傾銷調查、反補貼調查和特殊保障措施調查,涉及美國、歐盟、阿根廷、加拿大、印度、印尼、澳大利亞、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產品包括鞋類、鋼輪轂、鋁合金輪轂、鋼絲層板、鋁擠壓材、聚酯纖維原料、汽車前橋梁、轉向節和曲軸等。案件共涉及100多家企業,涉案金額高達上億美元。
有關專家指出,立案反傾銷調查的目的,就是要保護自己的產業。
近期反傾銷頻發的主要原因還在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消除,國外政府和民眾對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發展預期持比較謹慎的態度,一種簡單的直覺回應就是加強對自我利益的保護。
積極應訴贏得更大市場份額
近年來,隨著國外對中國采取反傾銷的行動增多,我省出口企業對反傾銷一詞已不再陌生,但不少涉案企業對于反傾銷只是一味采取逃避的態度,并不積極參與應訴。
今年8月26日,加拿大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的防水鞋靴作出反傾銷仲裁。石獅市龍整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泉州宏幫鞋服有限公司、福建晉江華閩進出口有限公司等27家泉州企業涉案,涉案金額為353萬美元,但由于這27家企業無一參與應訴,均被加拿大裁定最高傾銷幅度43.8%。參與應訴的國內企業創信鞋業有限公司被裁定傾銷幅度為0,其他合作應訴企業被裁定傾銷幅度為4.5%-19.9%。
“國外對有應訴的企業都會適當降低‘懲罰稅率’,如果不應訴,很可能被裁定最高稅率。”我省外經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現在不少企業面對反傾銷時持一種消極態度,認為國外這個市場做不下去,換個市場開拓即可,但隨著各國反傾銷“跟風”漸起,未來總不可能放棄所有海外市場。
有企業人士認為,反傾銷案已不再是單純的商業抗辯游戲,企業如果缺乏政府、行業等方面的通力支持,很難打贏官司。對此,業內人士建議:“面對反傾銷,有實力的企業可以單獨應訴,以獲得單獨稅率,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也可通過行業協會牽頭進行‘行業無損害抗辯’,為整個行業謀利。”
規范企業行為維護自身利益
其實,企業在遭遇反傾銷前,可以提前規范企業行為,防患于未然,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反傾銷調查的發生。
對此,有關專家表示,首先,反傾銷調查中給予企業致命一擊的往往是會計事務的不規范,企業不敢應訴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其本身的財務資料存在問題。因此,企業對平時的基本財務必須做好管理工作,可為企業在面對反傾銷調查時爭取更多的利益。
除了財務方面,企業還可培養和儲備一批懂法律、經濟、外語的專門人才,如有實力,可在進口國當地設廠,將半成品運往進口國加工銷售,給產品上“外國戶口”。富貴鳥集團就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積極應訴;另一方面主動和歐洲的合作企業交流、協商,相互讓利,實現品牌深度合作,最大限度地保住了原有市場。
面對企業在反傾銷應訴中常遇到一些突出的問題,像搜集信息困難、人力資源匱乏,尤其是熟悉反傾銷應訴的律師、會計師缺乏等,企業可以求助于行業協會和政府相關部門。
對此,省外經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政府有關部門會盡可能地為企業提供服務,以提高企業應訴率,降低企業的應訴成本。但是這些前提都是企業要主動應訴。
此外,企業也可尋求商會的幫助,今年初成立的泉州市進出口商會,就專門聘請了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資深律師為顧問,幫助企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
有關專家指出,福建企業在應對反傾銷訴訟中應留意幾個問題。首先是,要樹立正確的應訴觀。雖然反傾銷稅被裁給每個應訴企業,但反傾銷針對的是有傾銷行為的產品,而不是針對企業。有些企業認為應訴的時間較長,程序復雜,費用高昂而不愿意參加應訴,抱著“丟掉這個市場,再去尋找其他市場出口”的思想,實際上,其開拓一個市場的成本遠遠高于請律師費用成本。其次,應訴企業要積極應訴、全力配合、靈活應對、據理力爭。企業一旦應訴,應始終保持積極配合的態度,要了解申訴國反傾銷法中所規定的相關程序和調查時間表,做好各階段準備,聘請熟悉反傾銷業務、經驗豐富的會計所和律師事務所,從大多數應訴案件中可以看出,由國外華人律師代理的應訴案件勝訴的幾率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