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企“抄底熱”下的思考
11月02日訊,據悉,安踏公司的控股股東丁世忠及其家族成員,準備配售8000萬股的股份,套現8億港元,其中一部分是用來成立慈善基金的,而其他部分被傳是為收購國內運動品牌喜得龍,以及美國時尚運動品牌AND1所用。但是該事項未得到安踏官方的證實,不過這次套現是為收購做準備的可能性極大。在兩個月前,安踏就從百麗手中接過了FILA并成功地運營。而前一陣子的“皮爾卡丹”事件更是鬧得沸沸揚揚,今年不少溫州的也主動出擊,紛紛打起了國際品牌的主意。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國外的鞋企受到了相對較大的影響,連耐克、阿迪達斯這樣有實力的公司也面臨著困難,而對于資金雄厚,熱衷于資本運作,商業嗅覺靈敏的國內鞋企而言,這是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雄心勃勃的他們正積極地以聯手入股、收購、買斷、代理等方式,瞄準國際品牌,進行海外“大抄底”。
隨著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國際品牌都陷入了史無前例的困境,為了挽救奄奄一息的企業,不得不進行資產或產業變賣等措施來獲得維持生存和發展的資金。不少國際品牌逐漸放低了“門檻”、降低了“身價”,而國內鞋企正抓住了這一機遇,想要通過這股“抄底”風潮,提升企業的價值,從而獲得更大的收益。大多的國際品牌都擁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無論是從產品款式、質量還是銷售服務等方面都非常優秀,并在市場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憑借著專業的技術團隊、成熟的品牌運作經驗、良好的產品科技含量等優勢,獲得了消費者市場的好評。國內鞋企雖然發展的很快,但大多的品牌都只是“泛泛之輩”,根本無法與國際品牌相較量,而借著“抄底”來收購國際大品牌,不僅可以為國內鞋企節省大量收購資金,提升市場聲譽,爭奪更多市場份額,而且對國內鞋企供應鏈的完善、市場占有率的提升、國際化戰略的實現、品牌實力的壯大等方面也極具意義。但面對著這股“抄底熱”,國內鞋企應該三思而后行,萬萬不可隨波逐流,為了追求巨大的利益而盲目地行動,這樣只會讓自己也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
量力而行 持續投入
雖然這股“抄底熱”讓國內鞋企可以用相對較低的價格收購國際品牌,但是收購價格也不是一個小數目,國內鞋企應該量力而行,考量企業的能力是否能夠承擔,太注重利益而忽略實際情況,這樣即使收購了國際品牌也沒有能力繼續運營了。而且,更應該注意的是收購國際品牌之后的后續運作,買過來的只是品牌的“外在”,如何豐富的“內在”才是關鍵,“內外兼修”的品牌才能收到肯定。被收購的國際品牌在短時間內并不能為企業帶來可觀的收益,只有經過企業持續性投入,才會使國際品牌繼續發光發熱,否則企業將前功盡棄,之前的付出和努力都將功虧一簣。
入鄉隨俗 差異互補
并不是所有的國際品牌都適合收購,國內企應該選擇與自身發展相適應的品牌,這樣才能相輔相成,形成共同進步的局面,所以選擇收購的品牌也很重要。企業不能饑不擇食,一味跟風盲目收購,國際品牌要入鄉隨俗,適當適時地改變,和企業、本土文化互相融合,在產品、服務、人員、形象、渠道等方面實施差異化戰略,與鞋企的其他品牌形成差異化互補,才能使消費者選擇更多樣化,滿足市場不同的需求,從而使鞋企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
深思熟慮 權衡利弊
國內鞋企在看到“抄底”中獲得巨大利益的同時,也要注意抵御風險。收購必定會使鞋企付出大量資金和精力,極有可能削弱鞋企在行業競爭中的優勢地位或者影響鞋企其他品牌的市場地位,也可能由于國外品牌的國家背景或政治事件,引起消費者對品牌的某種情緒抵觸,從而抵制購買鞋企的產品。對于這個問題國內鞋企應該深思熟慮,好好權衡一下其中利弊。
新一輪的“抄底熱”,還在持續升溫。人往高處走——國內鞋企想要不斷發展壯大,走上國際市場,這何嘗不是件好事。但面對著這股“抄底熱”,國內鞋企應該認真思考,慎重行動,只有正確地分析鞋企的優勢和劣勢,把握來之不易的機遇,積極做好每一個決策,才能獲得全面性的勝利!(文章來源:中國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