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商圈”謀劃 角逐“中部鞋城”
中國鞋網10月29日訊, 9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由此,在未來一個時期內,國家對中部地區的投資和資源配置將迅猛增長,優惠政策推行和規劃實施將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廣度。面對這個百年難逢的發展機遇,地處贛西北部的上高縣在抓住機遇時將如何進行規劃和發展。本文就此對上高縣鞋業進行分析和探究。
地處贛西北部的上高,這個依托工業園而迅速崛起的山區小縣,曾因“政府誠信價更高”引進了世界知名企業臺灣旺旺集團,更因“領導干部辦事效率很高”又引進了世界最大品牌鞋代理商臺灣寶成集團。在“誠信”與“效率”不斷的累積中,該縣不僅園區經濟發展擠入了全省十強,更以鞋業為龍頭融入了泛區域經濟圈內,邁進了全球性經濟市場。這一步的前行,讓所有的上高人都胸懷滿志,信心百倍地用全球化的思路和海納百川的胸襟去競爭、謀發展。
然而,面對烽火四起的商戰,面對智謀博弈的較量,面對商賈精明的抉擇,上高縣該如何以鞋業巨頭為切入點,用更加理性的心態加速融入全球性經濟市場,走出自己的崛起發展之路呢?
局部焦點:角逐“中部鞋城”
金融危機沖擊全球市場,調降出口退稅壓縮利潤空間,政經環境遽變重塑鞋企聚落……近年來,隨著國家區域平衡戰略的推進及各種因素的影響,沿海企大規模地遷移,而逐漸崛起的中部則成為鞋企獲取利潤轉移的重地。
面對北有石家莊華北鞋城、西有重慶西部鞋都、東有晉江中國都,以及遍布溫州、溫嶺、惠東、東莞、深圳等地的鞋業基地既有格局,填補中部鞋類市場空白,打造霸守一方的“中部鞋城”成為中部六省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由此中部地區上演著逐鹿“鞋城”的競爭。
于是,湖南平江縣、湖北宜城市、河南駐馬店等地紛紛創奇思、出妙招,加入了“中部鞋城”的爭奪之中,整個中部地區的鞋企招商軍團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多有志在必得之勢。
地處贛西北部的上高縣,無疑是這烽火戰場中的一匹“黑馬”。2005年,該縣引進了世界最大的品牌鞋代理商——臺灣寶成集團。憑借這一“世界鞋王”的品牌效應,國際著名運動鞋制造商匹克(香港)集團落戶上高,方圓鞋面、邦膠科技等多個鞋類配套企業也接踵而至,形成了集省內最大包裝印刷基地、3萬平方米職工居住區、鞋類各配(部)件產供銷齊全的五里嶺鞋業功能區。并以此為中心,建成了用工輻射宜春市轄區內五個縣市區的兩大鞋類部件分區,涵蓋企業60多家。至此,上高縣進而提出了打造“中部地區最大鞋業基地”的構想。
區域形勢:規避“資源緊缺”
縱覽上高縣現有條件:交通有橫貫東西的320國道,有連北接南的大廣高速,東可達長江三角洲,南可抵珠江三角洲,西能接滇黔貴區域,北能通京津豫地區,可以說是地盡其利;在企業用工上,政府一諾千金,至今僅為寶成集團上高裕盛鞋廠招聘員工就多達4萬余人次,在省內外有口皆碑;在優化軟環境方面,該縣既以“開明誠信”動人,又以“優質服務”留企,更以“人文上高”安商。上高致力圍繞商家需求的內外部條件,傾其所能打造鞋業繁榮之勝地。截至今年7月,該縣轄區內擁有鞋企及配套企業30家,鞋業產業創造產值11.61億元,實現稅收3533.9萬元。
然而,對照中部六省其他競爭對手:平江縣定位最具專業化、規;⑿畔⒒H化的大型鞋類批發市場,重磅打造1.2萬個商鋪,構建10000個終端客戶;宜城借助“百年茂記”品牌,投資3億元打造中部最大皮鞋產業城;駐馬店百家鞋廠遍布城鄉,注入巨資打造全國最大布膠鞋生產基地……這些星羅棋布的鞋廠,各具特色的布局,雖給中部地區營造了萬企競發、百鞋爭勝的繁榮景象,卻也給各地打造“中部鞋城”增添了無限期的競爭壓力。
再看江西:華堅集團落戶贛州,總投資3.4億元人民幣,欲打造國際一流女鞋生產基地;“達芙妮”女鞋竣工于黎川,傾力打造“江西鞋城”、“精品鞋城”;生產各類品牌女鞋和童鞋的海豐鞋業則落戶于遂川。這些大型制鞋企業的落戶,還吸引帶動了宏凱、南鑫、承達、獲加等一些中大型鞋企在贛州、安源、信豐、黎川等地投資建廠,而其中竟然再沒有一家鞋企在已經有國際品牌鞋企的上高縣投資。
鞋企的廣泛布局,鞋企的不同定位,共同追求的是降低成本獲取利潤,共同爭奪的是低廉土地、低價勞動力等要素,而由此引發的必將是諸類空間的縮水和各類資源的緊缺,進而形成新的困境。在此情況下,避免與大型鞋企共用僅有資源的可能性,是鞋企避開新困境制約的根源所在。
制約瓶頸:“潛在優勢”匱乏
回顧沿海鞋企遷移,其外因是:作為勞動力密集型加工企業,近年來面對的“勞工荒”、“電荒”和“油荒”接踵而至,土地、勞動力、人民幣升值、新勞動合同法的實行和加工貿易政策的持續收緊,多方因素匯集成的強勁寒流,都侵襲著沿海鞋企。
站在中部地區看,各省份享受的國家優惠政策基本相同,2008年起實施的新企業所得稅法,又為鞋企在中部地區提供了10年以上的“免二減三”優惠政策,中部地區的電力、運輸條件也隨著國家投資加大而多有改善,而在鞋企偏重選擇政策和人力的條件下,中部地區順理成章地成為鞋企蜂擁轉進的首選地。
探究鞋企的產業歷程和聚落遞變來看,不難發現,以偏重政策和人力為重心的鞋企總是逐步開展產品的導入、成長、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不同階段則形成相應的供應鏈和產業聚落,但這種產業投資卻難以持續20年?梢灶A見,隨著鞋企投資的逐步飽和,被投資地經濟在不斷崛起的同時,其土地、勞動力成本都將逐年上升,直至所有因素共同作用導致鞋企無力承受而被迫再次遷移。而現階段,中部地區都處于鞋企產品的導入階段,上高縣再引鞋企的最大潛在困境也就是勞動力因素,盡管該縣目前建立了全省較為純熟的招工機制,但事實證明,上世紀數百萬人的打工潮不可能重演。
且看投資上高縣的臺灣寶成集團,企業為了將來發展已經以上高為中心,在新擴建了擁有9條生產線的二期工程時,有重點地選擇了覆蓋縣域面大、人口聚集較多、離鞋企中心區相對較近的袁州區三陽鎮、宜豐縣棠浦鎮建起了兩個分部區,以吸引周邊三縣一區五鎮10萬余農村人口,這表明寶成集團已對上高縣轄區內的可用勞動力進行了估算,給自身發展及鞋企配套企業進駐預留的勞動力空間有限。這是企業本身發展的固有定律,而不是政府優質服務和無限優惠政策所能改變的事實。
鞋企的種種選擇和泛區域分布表明,中部地區的各類資源都將盡可能為其所用,當前的選擇就是為今后謀出路,資源的競爭就是將來發展的競爭。這對于走同一盤棋的中部地區而言,誰更能創新出路,誰就擁有未來優勢。
未來出路:“黃金商圈”謀劃
越過“中部鞋城”的競爭烽火,循著鞋企遷移的陣痛軌跡,驀然回首,不可爭辯的事實證明,鞋企已漸成沿海地區遺棄的產業群落。
看看珠江三角洲,往日的鞋企工業區已重新調整為商業用途區。深圳華強工業區成為了新的黃金商圈,福田工業區成為深圳新都市中心,而南山工業區、鹽田工業區也將策動搬遷至粵北山區……沿海地區的“騰籠換鳥”,是適應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需要,是提高整體競爭力、實現新發展的需要,更是經濟發展大趨勢的戰略選擇需要。
如今,數以千計涌進中部地區的鞋企及其配套企業,它們形成的產業集群擁有的經濟增長力肯定是前所未有的,可在所有增長之中,卻難以見到“文化”的創意構建。因為,在增長和創意的后面,誰能成功打造出鞋業“黃金商圈”,誰就能從中獲取蘊藏的巨大經濟社會能量。
運作任何一個商業圈的定律是需要“扎堆”,這是經濟學上的馬太效應,而要打造一個黃金商圈,更需要依托企業聚集,吸引來往商家,充盈南北顧客,形成多層次鏈條,方能盛極不衰。當前,放眼中部,打造“中部鞋城”的不足是區域功能單一、時尚缺乏、文化弱化、百貨奇缺。
上高應結合實際,努力承接“上高最大的優勢就是上高人”的品牌創意精神,依托寶成集團、匹克集團品牌鞋文化影響力,著力打造“鞋文化”之都,盡攬天下鞋商,匯成鞋品商業圈;以寶成鞋廠消費者為主,以購物、餐飲、休閑、娛樂、健身為主要經營內容,以中層消費群體為目標,與鞋品商圈內的其他商業形成錯位經營,打造一個時尚化的消費區域,形成以鞋品商業為主的購物中心。同時,引入銀行、電信運營商等多方加盟,健全整個鞋品商業圈業態,在逐步健全中形成鞋業“黃金商圈”。
如何打造這一“黃金商圈”?首先是定位,商業圈應以企業以載體,以商業為主體,以消費為輔助,以物流為調劑,走企業+商業+消費+物流的發展路子,帶動更大更多的資金交易流動,從而在成熟中逐步轉型。其次是投資,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政府定量投資,建好商圈基礎設施;二是大量引進外資,創造商圈資金流動雄厚本體;三是盡力激活本土民間投資,引導消費群體和商業流逐步健全。再次是政策,沒有好的政策,再多的資源也不能變成黃金,再多的資金也不能創造財富,再強的經濟也不能保持昌盛。所以政府應積極向上爭取寬松政策,向下放寬政策,允許任何有用的資金、任何有利的開發投入到黃金商圈的建設中,以高利潤高回報完成初期建設,以中利潤中回報完成中期建設,以低利潤和公益性為主完成后期建設。之后在發展穩定中保企業穩健增長、促商業健康發展,在財政增收的同時實現群眾利益需求階梯式推進。
在線咨詢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