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吉爾達創業之路看溫州鞋業的突變
中國鞋網10月23日訊,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之時,CCTV-6播出了由溫州人首部獨立制作的電影《鳳凰涅槃》,不僅第一次把溫州人的創業故事搬上了銀幕,也再現了溫州歷經挫折勇創名牌的經歷,溫州鞋就此再一次吸引了國人的眼球。據悉,電影《鳳凰涅槃》的素材源于溫州吉爾達鞋業有限公司的創業之路。按中國皮革工業協會理事長徐永先生的話來講:“吉爾達創業之路艱辛曲折、風云激蕩,可以說是整個溫州鞋業發展的縮影。”
《呂氏春秋·察今》曰:“變法者因時而化。”吉爾達創業之變乃是“循法而動”,溫州鞋業之突變乃是因“市”利導,市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沿著吉爾達創業走過的足跡看溫州鞋業,便知其突變是順應潮流,也是必然之途。
一、從擺攤做鞋向集成造鞋突變
皮鞋是溫州的傳統產業,1958年,吉爾達的創始人余阿壽憑著執著、勤勞和熟練的手藝跨入了溫州國營鞋廠——東方紅鞋廠。12歲就開始學做鞋的余阿壽忘我地工作,拼命地敲打釘錘,但他掙得的微薄收入并沒有填飽肚子,大鍋飯制度慢慢吞噬了余阿壽的熱情。1973年,余阿壽為了生計,在溫州市區的百里坊租下10平方米的鞋攤,開始為市民“點菜做飯”式地做鞋,這鞋攤便是“吉爾達”的前身。
由于余阿壽手藝好,講信譽,老幼不欺,慢慢在街頭上出了名,市民尊稱他為“皮鞋壽”。改革開放后政策稍有寬松,余阿壽便在溫州西門租下40平方米的農民屋,開始招收徒弟,辦起了個體家庭工廠,當時日產皮鞋二三十雙,但沒名分的產品進不了正規銷售渠道,也沒能登上大雅之堂。
二、從作坊生產向企業化生產突變
“只要有一把剪刀,一把錘子,一個煤球爐,就可以做。”做皮鞋投入少收益快,一下讓改革開放初期的溫州鞋業空前活躍。仿佛一夜之間,許多皮鞋作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溫州的街頭巷尾,作坊生產最主要的模式是訂單加工,產品沒有名分,銷售不能形成規模。1981年,余阿壽在溫州率先自辦起民營皮鞋廠,1982年又掛上“社隊企業”的招牌,創辦了溫州南塘皮鞋廠。后來,他又轉到市區洪殿街道,辦起了康達皮鞋廠,工人上百,日產皮鞋數百雙。由于余阿壽手藝精湛,聲名顯赫,后相繼創辦了黎一等皮鞋廠。
規模化的生產,不僅解決了一些市民就業的問題,也為國家創造了不菲的稅收,同時也使產品堂而皇之走向了市場、走向了商場。上個世紀80年代,余阿壽的名字像一面旗幟,閃耀著財富的光芒,激活了許多想致富溫州人的創業熱情,一些人開始學習余阿壽辦廠生產皮鞋,不久,溫州皮鞋迎來了第一個生產和銷售的黃金期。
三、從批發零售向專賣營銷突變
上世紀80年代初,溫州鞋廠越來越多,不得不在外找市場。因此,溫州銷售大軍開始遍布全國各地。1984年,溫州機械學校畢業的余進華進入父親創辦的鞋企,融入溫州走向全國的百萬銷售大軍中。當時只有20多歲的余進華吃苦耐勞、善于思考,對市場發展異常敏感,他發現鞋的批發、零售營銷手段雖然操作簡單、省力,但最大的劣勢是庫存積壓多、資金回收周期長、受制于人、沒有主動權、利潤小。于是,余進華從食品、藥品等物品的專賣中得到啟發,除了在一些地區設立批發點之外,又在武漢、金華、九江等地開設專柜,專門經營或授權經營父親企業生產的鞋。隨后,余進華又選址于繁華商業區、商店街或百貨店、購物中心內開設皮鞋專賣店,銷售質優、高毛利的皮鞋,積累下了幾百萬元凈資產。
沒有多久,吉爾達鞋的專賣店模式成為了溫州鞋的銷售常態,全國各地的溫州鞋專賣店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專賣店銷售模式一直被延用到了21世紀。
四、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突變
就在吉爾達大舉“進攻”全國市場的時候,一些技術落后的鞋企開始急功近利。一時間,“短命”的溫州鞋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在溫州鞋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余阿壽挺身而出,放下手中活計,積極籌措資金,一家一家地走訪鞋企,一家一家地去說服鞋企。1988年,在余阿壽的影響下,全國第一家地方行業協會——鹿城鞋業協會成立了。在授牌儀式上,余阿壽聯合370多位溫州鞋廠廠長發出倡議:“凡我鞋業同仁,都要以鞋城聲譽為重,講究皮鞋質量,不賺昧心錢。”
余阿壽歷任四屆會長,與工商、質監等部門一起制定出臺了《鹿城區鞋業質量整頓管理條例》、《鞋類商品售后服務規定》等一系列加強質量和行業管理的文件,為重樹溫州形象傾注了大量心血,溫州皮鞋慢慢樹起了較好的品牌形象,不僅暢銷中國的五湖四海,還飄揚過海,占據了海外的大片市場,上個世紀末,溫州皮鞋迎來第二個黃金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