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湖皮革園遭遇環保風暴

中國鞋網10月21日訊,10月15日,福建省省長助理鄭松巖出現在漳州市漳浦縣赤湖鎮,調研正在建設中的赤湖皮革園區。此前,福建省常務副省長張昌平就曾到過此地調研。一時之間,關于赤湖皮革園區將暫緩的說法流傳于業內,牽動了眾多泉州皮革企業業主們的神經。
在此前的多次環保風暴中,這個占地3800畝的皮革園,因是全省唯一一個經過省級環評的皮革園,都得以置身事外,赤湖皮革園也因此被皮革業界稱為最后的防線。但時過境遷,從上個月下旬開始的這場環保風暴,赤湖皮革園同樣被卷入其中,至今前景未明,其走向,將決定著整個泉州皮革產業的命運前程。
環保風暴下前景未明
赤湖皮革園今后要不要發展,如何發展,是按既定計劃,還是重新轉向,這都需要省級有關部門重新論證后才能確定。
若非當地人,要順利找到赤湖皮革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3800畝的占地面積讓其在赤湖這個小鎮的行政區劃圖上顯得異常的顯眼,但從小鎮出發,尋找這個藏匿在海邊的工業園區,因要經過多個十字路口,對地形不熟的人,很容易就迷失方向。
如今的赤湖皮革園,同樣處在一個決定自己的命運的十字路口上,前景莫測。10月14日,記者在赤湖皮革園看到,碩大的皮革園區里,已有十幾棟廠房成功封頂,進度較快的企業已經在給廠房的外墻上漆。
這是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但在這繁榮景象的背后,一場事關赤湖皮革園生死存亡的角力已經開始。在8月底泉港事件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之后,9月21日,福建省召開省環境保護委員會全體成員會議,會上,省長黃小晶對福建省的環保工作作出部署。當天晚間,福建省環保廳召開全省設區市環保局局長會議,要求對皮革集控區盡快采取措施。
福建省由此掀起了新一輪環保風暴,因為赤湖皮革園擁有全省唯一一個經過省發改委立項和通過省級環評的皮革園,借此身份,在此前的類似環保風暴中,赤湖皮革園都得以輕松過關。但此次的環保風暴,與往常大不相同。
因為正處敏感時刻,據記者了解,目前,赤湖方面對皮革園的發展已從之前的態度積極轉而變得有點微妙。最先感受到這種變化的是來自泉州的企業,9月底,一家泉州皮革企業欲對赤湖皮革園內的廠房動工,在征求當地政府意見時,得到的是暫緩開工的答復。
這一消息迅速傳播開來,得知消息后,晉江永健皮革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慶豐立即致電赤湖工業區管委會,永健皮革已在園區內買下一塊80畝的地皮,按照陳慶豐的計劃,這個月正是永健赤湖工廠的動工之期。電話那頭,赤湖工業區管委會的答復與上述皮革企業得到的答復一樣。
對于這種暫緩的說法,赤湖方面并不認同。10月14日,赤湖工業區管委會副主任吳少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赤湖方面并未收到上級要求暫緩皮革園建設的書面文件。不過,吳少甫亦表示,赤湖皮革園今后要不要發展,如何發展,是按既定計劃,還是重新轉向,這都需要省級有關部門重新論證后才能確定。“在這些問題上,赤湖方面都沒有決定權,現在我們也在等待上面的消息。”
皮革產業最后的防線
為了讓處理的污水達標,入駐園區的企業結成聯盟,由10家企業共同出資6000多萬元,投資興建一個日處理5萬噸污水的污水處理廠。
牽動眾多泉州皮企老總神經的赤湖皮革園,其歷史并不算長。赤湖皮革園起步于2005年,據吳少甫介紹,赤湖工業區最初并未把皮革定位為主要發展方向,但自2004年之后,經過與泉州、廈門等地的皮革企業接觸之后,發現這些企業對投資赤湖頗感興趣,這讓赤湖工業區最終將皮革業作為園區內的主要產業之一,除皮革外,該園區的另一主導產業則是五金。
2005年,在通過省環保部門的批準之后,赤湖開始將招商重點轉向皮革產業,目前,在其規劃的2.41平方公里范圍內,已有61個皮革項目落地,其中90%的企業來自泉州地區。園區計劃投資總額30億元,全部投產后,年產值可達到100億元以上,創稅收4億元以上。
據吳少甫介紹,目前,赤湖皮革園區總投資已經超過10億元,其中政府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就達到5.5億,按照原計劃,明年年初,皮革園內首期10家企業將正式投產。
但這一計劃因為時下的環保風暴,能否按時實現,已成問題。在投入巨額資金之后,赤湖官方顯然不愿赤湖皮革園有任何變故。一位不愿具名的赤湖官方人士對記者表示,一旦赤湖皮革園被叫停,意味著赤湖這幾年的努力只能白費,而且作為全省唯一一個經過發改委立項的項目,“上級應該會酌情考慮,不應一刀切。”
相比赤湖官方,來自泉州的皮革企業們,對于赤湖皮革園的未來發展之路,其心中的焦灼之情有過之而無不及。
赤湖皮革園將成為泉州皮革產業的最后一道防線,已成為整個產業界的共識。泉州皮革協會會長、峰安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榮輝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泉州皮革行業在環保政策的頻頻重壓之下,急需尋找新的出路,而赤湖皮革園區作為福建省省級環保部門批準的唯一一個皮革污染集控區,“泉州皮革產業的退路就在這里。”
對于這道防線,入駐的企業傾注了頗多的心血。皮革行業的污染環節主要發生在水處理階段,為了讓處理的污水達標,入駐園區的企業結成聯盟,由包括興業、峰安、錦興等在內10家企業共同出資6000多萬元,投資興建一個日處理5萬噸污水的污水處理廠。其中70%的污水經處理后重新回收利用作為企業的生產用水,其余部分處理達標后將排入深海。
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目前,在赤湖投資的泉州企業超過50家,一旦赤湖皮革園真的有所變故,泉州皮革產業將為此損失慘重。
雖然把赤湖作為一道最后的防線進行精心加固,但從目前的事態來看,這道防線似乎已不再像以前那般堅固。
因為目前事態還不明朗,各種流言已在業界四處傳言。在被要求暫緩施工之后,在半個月的時間內,陳慶豐曾多次南下赤湖打聽消息,但每次得到的版本都不盡相同。
“目前主要有幾種說法,一是全面停止赤湖皮革園的建設。二是留下已經開工的企業,尚未開工的企業一律出局。第三種說法則是抬高入園門檻,不符合規定的企業出局。”陳慶豐告訴記者。
對于上述說法,記者向赤湖官方一一求證,得到的答復依然是尚無定論。不過,上述赤湖官員告訴記者,適當抬高門檻應是一個比較靠譜的說法。
不管是哪種做法,對于入駐的企業而言,都不得不為此付出代價。如果沒有出現這場變故的話,陳慶豐在赤湖的工廠現在也已進入緊張的施工階段。永健皮革是位于晉江青陽洪宅垵的一家中型皮革企業,因為地處晉江市區,多年來,一直守著10畝的土地,擴張無門。
赤湖由此承載起永健皮革多年以來的擴張之夢,在得知赤湖將規劃皮革園之后,永健皮革是最早入駐的企業之一,2005年年底,永健皮革與赤湖工業區簽下協議,買下了工業區內一塊80畝的工業用地。
不曾想到,當時為了滿足擴張所需布下的赤湖工廠,在日后成為永健皮革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根據晉江市“退二進三”的部署,永健皮革已在今年6月30日將污染工序搬至東石的安東工業區,為此,晉江方面在安東工業區給永健皮革劃出了一個3.5畝的用地。
在這3.5畝的土地上,除了污水處理廠,還需要辦公室、倉庫等配套,對于一個中型皮革企業而言,根本不夠。為此,永健皮革不得不加快赤湖的投資計劃。據陳慶豐透露,按照其原本的計劃,今年10月份將開始赤湖工廠的建設,總投資將達到5000萬元以上。為了赤湖工廠,陳慶豐已是準備良久,早在去年年底,他就購置了用于頭層皮生產的機器,但此前因為產房面積影響,一直壓在倉庫里,而在赤湖工廠建成后,恰好可以派上用場。
但眼下的這場風暴,讓陳慶豐不得不打消開工的念頭,“現在連生存都成問題,何談發展。”陳慶豐擔心,因為自己的工廠還未動工,如果正如傳言那樣,尚未開工的企業一律出局,不但前期投入的幾百萬元打了水漂,更為致命的是,永健皮革將陷于無路可走的境地。
與陳慶豐有著相同遭遇的皮革企業并不在少數,根據泉州皮革協會的統計,目前,在赤湖投資的泉州企業超過50家,相當于兩家泉州皮革企業中就有一家已打算在赤湖安身立命。陳榮輝表示,一旦赤湖皮革園真的有所變故,泉州皮革產業將為此損失慘重。
□記者手記
計劃與變化
去年赤湖皮革園內的污水處理廠奠基之時,幾家企業老總曾私底下在赤湖鎮有過一場對話。當時,來自泉州、廈門、浙江的多家企業業主均不約而同地表示,為了生存,一定做好污水處理廠,守住赤湖這道防線。
為了守住這道防線,入駐的皮革企業采取了結盟的方式,巨資投入赤湖的污水處理廠,按照他們的計劃,經過處理后的污水,將可完全達標,不至于產生污染。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一系列環保重壓之下,皮企在環保一事上的信誓旦旦確實發自其內心。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是一條亙古不變的準則。在赤湖皮革園之前,泉州普安和可慕兩大集控區同樣有著顯赫的身世,10多年前,泉州在國內較早實踐的集控區建設,此舉曾獲得國家最高環保部門的贊許,成為治污的一個亮點。
而10多年之后,這兩個曾經風光的集控區,卻因為環保問題,屢屢成為外界詬病的對象。為了控制污染而建設的集控區,卻已成為污染的重災區。
這對于赤湖皮革園而言,具有現實警示意義,雖然按照規劃,這個集控區內的污染能夠得到較為有效的控制,但在多年后,規劃趕不上變化,普安集控區所面臨的尷尬,是否會在赤湖重演,誰敢打保票?
- 上一篇:石獅面輔料企業產品轟動展銷會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