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鞋企淡然面對貿易壁壘
中國鞋網10月20日訊,歐盟日前提出建議,將對華皮鞋征收的16.5%反傾銷稅延長最少15個月。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多數惠州鞋企在這一長達4年的歐盟貿易壁壘下,已淡定自若。企業人士表示,面對近期人民幣匯率節節攀升的趨勢,他們更擔心人民幣升值對企業利潤的擠壓遠多于對歐盟貿易壁壘期限的延長。
影響
經歷4年貿易壁壘惠州鞋企淡然面對
“經歷了整整4年反傾銷稅壁壘,我們現在已經習慣了在當前環境下進行生產,可以說現在對歐盟延長反傾銷稅延長的決議,基本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壁壘消除了就可以賺多點,延長的話就少賺點。”在記者問及對歐盟此項決議的反應時,惠州市鞋業商會會長陳油這樣表示。

中國鞋網10月20日訊, 據了解,連續多年的歐盟貿易壁壘的存在,讓我市制鞋企業對歐盟出口份額大大減少。據陳油介紹,幾年前,在出口鞋方面,我市出口歐盟的鞋數量一度曾約占了總出口額的三分之一。不過,記者日前從惠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了解到,目前我市企對歐盟的出口份額連10%都不到。陳油表示,制鞋或鞋材是惠州特別是惠東縣當地農民脫離農業生產后最基本的謀生手段,惠州從事制鞋的人口多達15萬人,4年來,歐盟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已直接導致了部分中小鞋企的倒閉。
面對長期的貿易壁壘,多數惠州制鞋企業將市場轉向歐美、南非等地,不過也有企業頑強生存了下來。新生港源鞋廠(惠陽)有限公司的經理蕭偉根就對記者表示,面對16.5%反傾銷稅,企業一般都會和采購商或代理商達成協議,雙方均犧牲一部分利潤分攤該項額外稅費。事實上,采取這種方式,企業雖然縮減了利潤,但還是可以繼續維持。
4年前歐盟開始征收反傾銷稅時,曾一度流傳惠東有5萬鞋工飯碗不保的說法。陳油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影響確實存在,但也沒有傳言說得那么嚴重。今年惠州鞋業生產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的訂單。陳油表示,歐盟的反傾銷主要針對的是皮鞋,惠州主要生產合成革鞋,所以歐盟的反傾銷對惠州鞋業的影響不大。
市場
原材料成本下降推動出口
據惠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不完全統計,今年1至9月,我市共出口鞋類產品貨值總額5.3億美元、1.63億雙,同比分別增加18.95%、17.01%。主要出口美國、香港、新加坡等地,歐盟國家占據的市場份額并不大。據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目前總體上看,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成本下降,產品價格較之前更有競爭力,但鞋類出口單價有所下降。
“金融危機以來,訂單量減少,企業為了爭取更多訂單,降低出貨價,好在近期原材料價格有所降低,不然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下企業將無法生存。”惠州市惠東縣吉隆海裕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升江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工廠主要生產的是PU皮女鞋,現在每雙鞋的利潤已經降低到2~3元,要是往年每雙還有6元的利潤,但現在已經越來越低了。據他透露,生產真皮鞋的企業由于成本高,風險大,利潤在10~30元不等,但近期利潤也有所下降。
憂慮
人民幣升值影響更直接
事實上,在當前人民幣匯率仍然盯住美元的情況下,近期的美元的持續貶值給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壓力讓一些出口到歐美的鞋企老板頭疼不已。自9月9日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打破了一年多1∶6.83的僵局,首度升至6.82關口。10月12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人民幣兌美元詢價系統收報6.8234元,較上一交易日收盤價6.8256元上漲,并創下近5個月來收盤新高。
“據專家預測,年底之前人民幣還將繼續升值,這樣以后美國的訂單公司都不敢接了。”惠東偉業皮鞋負責人王先生告訴記者,按照往年習慣,現在已經開始忙著明年夏季涼鞋的生產,但今年還要看人民幣形勢才決定是否接單。“今年3月份,因為人民幣匯率的攀升,本來預計賺20萬元的的訂單在3個月結算后,反而虧了5萬元,我們只是小廠,大廠的虧損就更加不得了了。”王先生說,人民幣的升值所帶來的影響更直接,歐盟延長貿易壁壘期限畢竟是在預算中的成本,報價中已把這項費用列入其中,而匯率是無法預測的風險。
據惠州市某銀行國際業務部專業人士吳先生介紹,目前惠州外貿企業中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企業使用人民幣或歐元結算,其他的企業都是采用美元結算,從這個角度講,人民幣匯率的升值關乎很多出口企業的切身利益。
“中國出口鞋的獲利空間本來就非常小,因此,一旦匯率出現短期變化,首先將會打亂出口制鞋企業的核算系統,原材料成本又因國內采購與國外采購使用貨幣的不同而相背離,微薄的利潤會進一步壓縮。”專家這樣分析匯率變化給鞋類出口產品帶來的影響。
出路
升級產業創品牌應對危機
目前我市年產鞋6億多雙、出口總值100億元,有3000多家制鞋企業。但大部分鞋企規模小,牌子弱,以貼牌、來料加工為主要生產模式是不爭的事實。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市3000多家鞋企中員工超過1000名的不足400多家,其中不乏眾多的作坊式企業。
在各種條件影響下,企業如果無法適應變化就無法維持經營,特別使一些小作坊式企業在鞋業利潤進一步壓縮的條件下,將面臨很大的經營問題。中國皮革協會常務副理事長蘇超英就曾表示:“廣東鞋企過于依賴加工貿易這種模式,既沒有采取國內外“兩條腿”走路,又在自主品牌上缺席,使得制鞋企業危機重重。”在關乎生存與否的問題上,惠州鞋企同珠三角多數其他城市鞋企一樣不得不走上產業升級、創品牌的二次創業道路。
蘇超英認為,當前制鞋業在失去低成本的優勢以后,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如果沒有技術將永遠受制于人,鞋企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戰略轉型,努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術優勢轉變。











